始創(chuàng)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的常州龍泉印泥,與杭州西泠印泥、福建漳州八寶印泥鼎足而立,歷史上被稱為中國三大印泥瑰寶。
龍泉印泥最初為常州秀才劉文高所創(chuàng)制,對藥材極為熟悉的他,曾用了兩年時間改善印泥的制作,并為其取名龍泉印泥。劉文高及其后人制作龍泉印泥的璟昌印社,就坐落在江南名城常州千年古街篦箕巷。當(dāng)年乾隆二下江南時,來到當(dāng)時還被喚作“璟玉堂”的璟昌印社,對龍泉印泥一試則喜,受到青睞。自此,常州龍泉印泥奉為御品。
“遇冬不凝固,逢夏不滲油”,描述的就是常州龍泉印泥。其印泥的色澤有紅、黃、藍(lán)、黑、白等多種,均鮮艷發(fā)亮,熠熠生輝,置于水中三日撈起使用亦無暈化痕跡。一盒龍泉印泥,放在那里別說三年五年不會變干,就是數(shù)百年,顏色還是那么鮮亮,閃閃發(fā)光。制作龍泉印泥的材料,包含朱砂、艾絨、犀黃、珍珠粉、麝香、蓖麻油等。除選料外,做一方印泥還要經(jīng)過調(diào)配、熬制、攪拌、灑油等30多道工序和步驟。光是曬油這一步驟,就至少需要三年時間。待一缸油曬至濃稠,凝結(jié)精純于半缸之中,方可使用。
因其制作技藝考究精細(xì)、使用效果拔萃,頗得古往今來文人雅士之喜愛和推崇,徐悲鴻夫人廖靜文因丈夫鐘愛龍泉印泥而為之題詞“國之精粹”;著名紅學(xué)家馮其庸親筆題為之題寫“中國璟昌印社”牌匾;著名書畫家傅抱石的女兒一睹父親用的印泥盒后,特赴常州璟昌印社取泥;書法大師沈鵬、書畫家姚治華、書畫大師劉海粟的夫人夏伊喬、齊白石的弟子婁師白等名人名家也都鐘情使用。就此,常州龍泉印泥成為書畫界的一種高品位的象征。
如今,常州龍泉印泥已傳承至第6代。在當(dāng)代傳承人繆德根等的努力下,失傳200多年的藕絲印泥制作- 也被復(fù)原,不僅廣銷國內(nèi)書畫界,還出口至日本、韓國等國家。酒香不怕巷子深,央視節(jié)目《筆尖上的中國》攝影團隊,四次前往常州拍攝記錄龍泉印泥制作的全過程,視之為中國傳統(tǒng)技藝的代表。舉世矚目的杭州G20峰會,龍泉印泥作為峰會指定印泥得到了國際的認(rèn)可。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