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作的焦溪臘腸,因焦溪古鎮(zhèn)得名,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原輔料配方、制作工藝、盤腸形狀、醬香風味等,賦予其江南水鄉(xiāng)濃郁的地域色彩,也使它在江南香腸品類中占據(jù)一席之地。
如同許多不經(jīng)意間的偉大創(chuàng)造一樣,臘腸誕生的起初并不是為了追求別樣的滋味。在食物儲存條件并不完善的曾經(jīng),進入臘月,以殺豬迎接新年后,為防止鮮肉腐壞變質(zhì),人們用鹽等調(diào)料腌制豬肉,裝入腸衣中風干儲存。干冷的空氣和充裕的時間賦予了肉類意外的鮮香美味,成就了這一味溫暖的濃香。自然,焦溪也不例外。
古時的焦溪,弦誦夙傳,外出仕宦、作幕、經(jīng)商的人員頗多,他們常常帶著家鄉(xiāng)的臘腸浪跡天涯,一可下飯,二可寄托思鄉(xiāng)之情,因此焦溪臘腸又被稱為“思鄉(xiāng)菜”,咀嚼中還帶著鄉(xiāng)愁。
“思鄉(xiāng)菜”的思鄉(xiāng)之味,自然也與焦溪獨特的地理因素密不可分。一來,焦溪古鎮(zhèn)以養(yǎng)殖豬肉而聞名,焦溪二花臉豬肉是當?shù)氐奶厣贩N,被國內(nèi)畜牧界譽為世界豬種中的“大熊貓”,肉質(zhì)緊實飽滿又細嫩多汁、香濃味美,且膠原蛋白豐富,這為臘腸的風味奠定了獨一無二的基礎。同時,二花臉的養(yǎng)殖又為大范圍的腸衣制作提供了新鮮的原材料土壤。二來,古鎮(zhèn)河道縱橫,民居臨河而建,多有檐廊,冬季干燥通風,能夠保證臘腸得到晾曬但又不被陽光直接照射,從而不易走油、變質(zhì),得以長久保存不失原味。
臘腸制作的程序各地大同小異,選材、備料、腌肉、灌制、風干,但幾個簡單的步驟卻在細微處潛藏著無數(shù)差異。而這些難以量化的區(qū)別又可以產(chǎn)生千萬種不重復的組合,從而造就每一個家庭不同的滋味。其大致的制作過程為:先將瘦肉先順絲切成肉片,再切成肉條,最后切成0.5厘米的小方丁;將瘦肉丁用1%濃度鹽水浸泡,定時攪拌、促使血水加速溶出,減少成品氧化而色澤變深。2小時后除去污鹽水,再用鹽水浸泡6-8小時,然后沖洗干凈,濾干。肥肉丁用開水燙洗后立即用涼水洗凈擦干;接著,將洗凈的肥、瘦肉丁混合,接比例配入調(diào)料拌勻,腌漬8小時左右。每隔2小時上下翻動一次使調(diào)味均勻,腌漬時防高溫、防日光照灑、防蠅蟲及灰塵污染;接下來做皮腸,將鹽、干腸衣先用溫水浸泡15分鐘左右,軟化后內(nèi)外沖洗一遍,另用清水浸泡備用,泡發(fā)時水溫不可過高,以免影響腸衣強度。將腸衣從一端開始套在漏斗口(或皮腸機管口)上,套到末端時,放凈空氣,結扎好,然后將肉丁灌入,邊灌填肉丁邊從口上放出腸衣,待充填滿整根腸衣后扎好端口,最后按15厘米左右長度翅結,分成小段;最后,將灌扎好的臘腸掛在通風處使其風干約半月,用手指捏試以不明顯變形為度。不能曝曬,否則肥肉要定油變味,瘦肉色加深。將做好的臘腸保持清潔不沾染灰塵,用食品袋罩好,不扎袋口朝下倒掛,既防塵又透氣不會長霉。食時先蒸熟放涼后切片,味道鮮美。
焦溪臘腸制作時間一般為每年1月至2月間,也就是入冬至過年的前后。制作好的焦溪臘腸色澤光潤、瘦肉粒呈自然紅色或棗紅色;脂肪雪白、條紋均勻、不含雜質(zhì);手感干爽、臘衣緊貼、結構緊湊、彎曲有彈性;切面肉質(zhì)光滑無空洞、無雜質(zhì)、肥瘦分明、手質(zhì)感好,臘腸切面香氣濃郁,肉香味突出。風干后的香腸,可以保存、食用至當年的冬季。
時至今日,焦溪臘腸早已成為焦溪古鎮(zhèn)旅游的一張金字招牌。冬季尋訪焦溪,滿街晾曬的臘腸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水鄉(xiāng)風景,人們在這里既飽了眼福,也能一飽口福。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