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家拳最早起源于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三十二式長拳,北宋末年由查氏家族組建的查家軍護佑皇帝過江,落戶長江邊的焦溪地區(qū)舜過山南麓,他們在當地耕作習武,漸成拳種。明末抗倭名將戚繼光仰慕趙匡胤的文韜武略,遂將趙氏三十二式長拳改成新編三十二式長拳,當時四族查拳掌門人查尚藝投身戚繼光將軍名下,結合新編三十二式長拳融入查拳,簡化成十絡查拳,并廣泛流行于山東一代,故歷史上素有南拳北腿山東查的武林傳說。查家拳便是十絡查拳的傳承拳種。
關于查家拳還有另一說,大宋建炎三年,抗金名將韓世忠、梁紅玉夫婦率兵扎營舜過山,困敵十萬余兵馬于黃天蕩,激戰(zhàn)之余傳武藝于當地百姓中的查家,查家拳由此形成并代代傳承。
當年,查家灣的查產明、查產良、查產賢三兄弟為查家拳的嫡傳弟子,以驍勇善戰(zhàn)而聞名,并留下了許多打抱不平的傳奇。其后,查家拳在南北兼收、拳腿并重的基礎上,代代有所進化。
常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東境陽湖縣的舜過山地區(qū),在抗擊江洋大盜的過程中,更是形成濃厚的習武風尚,查家拳便是“陽湖拳”的重要組成。
查家拳分基礎套路、基本徒手套路、器械套路和對練套路四種;A套路有五步拳、五虎拳、拳打四方、六路轉、拳術二十法和十路滑抄、十路抄滑、十路彈腿及四路彈腿副拳;基本徒手套路有正副拳各十路、腿拳兩路、滑拳三路、洪拳四路、炮拳三路及黃鶯架子、六角勢、二十四勢、老架拳、五遙三穴拳、截手拳、硬八式、軟八式、三星拳、七星拳、九巍拳、高祖拳、撲擊拳;器械套路有查刀、二路查刀、五虎群羊刀、四門刀、纏絲雙刀、春秋大刀、關公十八刀、樸刀和鎖喉槍(鎖口槍)、六趟槍、大花槍以及盤龍棍、五虎群羊棍、二路五虎群羊棍還有昆吾劍(一路查劍)、三才劍、三路查劍、二龍劍、穿林劍、長睡昆吾劍、龍形雙劍、昆吾雙劍、穿林雙劍、月牙鏟、鏜、欄馬镢連同鳳陽鉤、眷鐮鉤、護手雙鉤;對練套路有五虎雙人對拳、查拳五手、二十法對打、破彈腿、四路彈腿副拳對練、六合掌、六路短打、十二拿、四路查拳對練、魯漢(魯八杰)對打、康八腿對打以及對扎槍、對摔棍、對刺劍、抹眉刀破槍、樸刀進槍、單刀進樸刀、鏜進槍、大鏟進槍等。
常州查家灣的查家拳還吸收了江南當地的拳法路數,逐漸形成與北方山東查拳不同的地域特色:一是幅度小,主要是緊湊實用、精悍靈巧的近身短打。二是拳架低矮,滾翻動作都是突發(fā)性的原地旋翻與騰挪,形成了拳架低矮的小架拳。三是快速勇猛。四是邊練邊唱,形成了開合呼吸法,越唱越練越有勁而不枯燥。五是拳路短套。六是手法和步法迥異。查家拳作為中華武術的一種,有利于弘揚歷史文化、增強民族體魄和精神。
上世紀四十年代末,王定保的鐵牛功、謝墻仁的流星錘、查錫仁的青龍刀、查根庭的石擔杠鈴、朱長興的猴拳、查初用的輕功、查金庭的南拳、查金元的長拳和王秀英的五行拳等,都聞名蘇南地區(qū)。
由于歷史原因,查家拳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幾近失傳。改革開放以來,以查產賢后人查仁國為代表的查家拳的搶救發(fā)掘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和支持。2019年,查家灣美麗鄉(xiāng)村新時代實踐活動以“傳承查家拳,弘揚尚武精神”為主題,專門成立了查家灣武術協(xié)會和查家武術館,以將查家拳進一步發(fā)揚光大。當前的代表性傳承人為常州市武術協(xié)會會員、查家武術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查家拳高級教練、查家武術館館長查仁國。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