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稻羹魚,是江南飲食亙古未變的基本狀態(tài)。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曰:“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種而水耨,果隋嬴蛤。”在豐收時刻、農(nóng)閑之余,焦溪人往往會制作各種點心、食品招待親友,既是犒勞自己一年來的辛勤勞作,也是祭祀先祖,感恩大自然的饋贈。油酥餅就是其中一道典型的時令美食。因其香氣濃郁、又酥又脆,且制作工藝簡單而廣為流傳。其最早出現(xiàn)于什么時候,因何而起,已無從可考,但據(jù)常州焦溪老一輩人們的回憶,至少已經(jīng)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
常州東部的焦溪地區(qū),油酥餅曾是家家戶戶都會制作的一道點心,但也并非時時刻刻都能吃到。從前的餅子帶有時令性,通常只出現(xiàn)在中秋佳節(jié)。在當(dāng)?shù)厝搜壑,油酥餅和月餅同樣重要,物資匱乏時,它甚至被用來代替月餅。時令性的另一重因素是,八月半也是新芝麻上市的時節(jié),新鮮芝麻濃郁的香味,可以賦予這道傳統(tǒng)點心最美妙的風(fēng)味。
油酥餅的原料包括面粉、豆油或菜油、熟芝麻粉、糖。但與一般燒餅或餡餅不同的是,它是用油調(diào)粉,采用豆油或者菜油和面,揉制成面團,包裹住熟芝麻粉,再用搟面杖搟制成厚薄均勻的圓餅,置于灶頭上的鐵鍋中煎制成兩面金黃。因面團揉制時已加入過油,煎制時便無需再在鍋中加油。
油酥餅的做法,大致有以下幾道工序:1、酵母用溫開水融解后,靜置三五分鐘,然后加到面粉中。之后一點點的加水,將面和到和耳垂差不多的狀態(tài)。放到溫暖處醒發(fā)二倍大;2、發(fā)好的面,手指沾面粉中間插一下,不回縮,即發(fā)好;3、將發(fā)好的面排氣后揪成大小差不多的面劑子;4、將面劑子搟成牛舌狀,均勻的抹上油酥;5、從上至下卷起,成卷狀;6、全部卷好的樣子,放到一邊醒上十分鐘左右;7、醒好之后,將卷好的坯子搓成長條狀,邊搓邊拎起來拎兩下,盡量的拉長;8、將長條盤起成餅狀;8、鍋預(yù)熱后,將餅坯輕輕按扁一下,然后搟成圓形,不要太薄了(發(fā)面餅有點厚度更好吃);9、將餅坯放入,烙二分鐘后,翻面再烙二分鐘,即可成功。
黃澄澄、圓溜溜的油酥餅,外皮酥脆,但酥而不散,油而不膩,出鍋后趁熱一口咬下去,只覺油酥餅皮和芝麻的香味滿口縈繞,讓人甚是滿足。當(dāng)然,冷食風(fēng)味也不減。冷卻后的油酥餅用食品袋裝起,常溫下可保存一個月不變質(zhì)。隨著技術(shù)發(fā)展,制餅工具越來越豐富,現(xiàn)如今油酥餅的制作過程中,電器早已取代柴火,電餅鐺的應(yīng)用使得油酥餅在制作中受熱更均勻,口感更佳,外形更好。
在焦溪及周邊地區(qū),油酥餅與月亮餅十分相似,都是賞月時令食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就是月亮餅的一種。但細(xì)論外形與制作,兩者還有不少區(qū)別,比如油酥餅重油,而月亮餅輕油;油酥餅有手掌般大小、1厘米左右的厚度,月亮餅外形大而薄,最大的甚至有鍋口那么大,口味咸甜皆有。在物資還沒有那么豐富的年代,八月半時油酥餅的這一份油香、芝麻香,不僅僅承載著某種儀式感,也承載著當(dāng)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份向往,那就是團團圓圓,甜甜蜜蜜。
上世紀(jì)20年代,是福良、劉林鳳夫婦在焦溪街上開了一爿天福雜貨店,時令季節(jié)兼做油酥餅買賣,一直經(jīng)營到去世。其子是永春17歲時參加國民革命軍,1949年回到家鄉(xiāng),在焦溪開設(shè)銅匠鋪,因從小習(xí)得油酥餅制作技藝,時令季節(jié)也和父母一樣做油酥餅買賣。是小燕、是旭旦姐弟自幼耳濡目染,油酥餅制作手藝出眾,1998年在焦溪老街開設(shè)南貨店,后主營油酥餅至今。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