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扎史稱“延陵季子”,是有史可查的常州第一人,執(zhí)掌延陵60余年,政績卓著。他封于延陵,《史記》對此加以記載,才有了常州以“延陵”為名號而被正史首次提及。季子作為常州的開邑鼻祖和人文始祖,不僅在常州文化史上擁有崇高地位,更以其遠見卓識,信義超絕的人格魅力,在中華文化史上擁有極高的聲望和深遠影響。
季子在延陵舜過山度過了近其一生,山下的焦溪、翟家灣、查家灣及其周邊的申港等地,流傳著大量關于他的傳說,除了“三讓國位”、“賞樂預秦”、“徐墓掛劍”等各地流傳的故事外,還有許多是常州天寧地區(qū)獨有的,內容非常豐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六則:
第一則載于《天寧人文》叢書之《舜山攬勝》中的《泰伯遺風在延陵》。講述的是季札扮成老先生模樣離開國都,一路察訪并尋找隱居之地。在舜過山見民眾個個路不拾遺,人人謙讓不爭,深為當?shù)卮竞竦拿耧L所感染,于是決定隱居此地;
第二則載于《圣賢故地——鄭陸》一書中陳東夫的《千古賢聲》。講述的是季子義不受國,來到虞舜勞動生活過的舜山,過著躬耕的農樵生活。因他教化百姓耕作收獲,留下了今“糧莊村”這一地名。因他拾金不昧,生成了“坊前村”(訪錢村)這一地名;
第三則載于《古鎮(zhèn)焦溪》一書中馮順政的《季札與披裘公》。講述的是季子偶遇貧困樵夫披裘公,披裘公路不拾遺的的高尚情操和賢德,讓季子心生敬佩之情;
第四則載于王繼宗所著的《讓德文化史》第162頁。講述的是季子嚴于自律,堅持不拿民眾一針一線。一次出城視察農田時,仆人因饑餓難耐而采食路邊樹上的棗子,季子發(fā)現(xiàn)后加以教誨,并掛錢棗樹作為補償;
第五則載于《常州古今·民間傳說掌故專輯》中司華組搜集整理的《季札的故事》。講季子逝世于自家花亭,囑托好友陳福原地安葬,成為今申港季子墓的由來。申港季子墓的墓碑相傳為孔子手書,在元末明初出現(xiàn)裂痕,在一個電閃雷鳴之夜,居然神奇般地由雷公、電母焊接完好。常州詩人鄭鄤為此在申港季子墓前題下“星斗夜寒君子墓、風雷時護圣人書”的對聯(lián);
第六則,是學者王益中講述的季子執(zhí)掌延陵后,其辦公地為何選擇在舜過山旁翟家灣的故事。
這些關于延陵季子的傳說數(shù)量眾多,細節(jié)豐富。許多傳說都有歷史的影子,可以和歷史記載相印證,且有遺跡、遺址和遺存相對應。如季子封于延陵邑,而《毗陵高山志》前附的“高山圖”,在翟家灣行政村下屬的吳下里自然村周圍,標有“東城門”和“城河”的字樣,這就證明,這兒應當就是季子封邑“延陵邑”的所在。史載季子躬耕于延陵,死后安葬于延陵。而“陵”是山陵的意思,今季子墓就在舜過山下的申港,民間又流傳季子就在這座舜過山下耕田,這便證明常州得名由來的“延陵”山,就是季子躬耕并安葬的舜過山。
傳說中,季扎是舜之后約1600多年來到延陵的。當時的吳國范圍不小,季札之所以選擇延陵舜山作為他的躬耕處,一是因為舜山離吳國的大都梅里(無錫梅村)較近,季札從舜山坐船,經(jīng)舜河、上湖、太湖,不消一天功夫,就能到達梅里,來去比較方便;二是舜山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達,物阜民豐,且民風十分淳樸;三是這里山清水秀,風光迤邐,宜于人居。此外,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原因——這里曾是舜生活過的地方。舜是季札敬仰和崇拜的圣賢,季札的謙讓和誠信也與舜的道德文化一脈相承。舜雖然早已離開人世,但舜當年開挖的舜河依然汨汨地流淌,開墾的舜田還在年復一年生產(chǎn)著糧食,舜用過的舜井仍舊冒著清澈甘冽的泉水,舜走過的舜跡橋還架設在彎彎的舜河上,舜駐扎的舜山依舊聳立在長江南岸,尤其是舜留下的“德為先,重教化”的文化之魂,感動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延陵人。公元前484年,92歲高齡的季札在吳下橋無疾而終。孔子懷著崇敬的心情,為季札寫下了十字墓碑“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并稱季札為“至德三人”。
季子的傳說以道德為靈魂,具有強大的道德教化功能,是常州無與倫比的寶貴遺產(chǎn)。季札是禮樂的化身,而中國正是禮樂之邦。季札身上體現(xiàn)的和諧、誠信、禮讓、睿智等優(yōu)秀品質,已經(jīng)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而這些美德也正是現(xiàn)時代的主旋律。
近年來,常州年輕一代將有關傳承、歌頌季札道德文化的內容,以書畫、詩詞、散文、小說、隨筆等形式呈現(xiàn)出來,常常見諸于當?shù)氐摹端聪L采》、《舜溪詩風》各類宣傳資料。舜山腳下還專門開設“道德講堂”,頌謙讓之禮,揚誠信之風。焦溪初級中學、焦溪小學將季札的史料納入校本課程,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季札及其優(yōu)秀品質、高尚道德,成為焦溪的精神遺產(chǎn)。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