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河鱔絲面,是孟河地區(qū)特有的以鱔魚絲為材料或湯料的面種。鱔絲面大約是在南北朝時代形成的。那時北方的大量貴族遷來,他們習慣食面食,所食的面食主要是饅頭、包子,但在南方天氣炎熱,饅頭不能長置,便改食面條,這就使面條逐漸的進入了民間的飲食習慣中。蘇南的一些文人食客,便在吃面條的面湯和拌料中下了功夫,逐步的把肉、魚、各種蔬菜、豆制品作為拌料或制成湯料引入了面條,當然先引入的是肉類,各種豆制品和蔬菜,但肉類的口味一般,豆制品和蔬菜的口味又平淡,巢氏的宮廷廚師想到了鱔魚,因而把它制造出了各種各樣的鱔絲面,這種面的口味果然不同于一般,很快被皇族所接受,并得到皇帝的贊揚,從而流傳了下來。
孟河鱔絲面最早由南朝齊梁王室的御廚巢八斤制作,他將北方面食特點巧妙的結(jié)合南方水鄉(xiāng)人口味。鱔魚肉嫩、鮮,營養(yǎng)價值高,用鱔魚絲拌面,或用鱔魚湯下面,美味無窮。鱔絲面不僅被皇族接受,還流傳到了民間。改革開放后,巢氏家族后代巢松青重操祖業(yè),并改進了佐料,使孟河鱔絲面得到了食客的青睞并迅速擴散,此后不少人到孟河拜師學藝,使得孟河鱔絲面在孟河本地開花結(jié)果并擴散到周邊鄉(xiāng)鎮(zhèn),取得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