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是中國的三皇五帝之一。古往今來,關于舜的故事傳說曾流傳各地,而在古稱延陵的常州,則更具有廣泛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民間基礎。
常州民間關于舜的傳說有多種原始版本,其中相對集中且與當?shù)鼐o密關聯(lián)的,主要是舜帝教化百姓耕作營造、幫助當?shù)厥韬咏虻墓适隆?
相傳這一年,北方大定后,舜帝決定到東方巡狩。他與隨從乘木筏從長江上游一路踏波而來,但見江面越來越寬,水勢越來越平,便在申港上岸,登上了附近的小高山。其時山上松柏森森、翠竹搖曳、一片蔥籠,及至山頂四顧,但見沃野百里、炊煙裊裊!昂靡环仙剿畧D!”舜贊嘆之余,對眾人說:“我要在這里休養(yǎng)頤年。”于是,舜的大營就扎在舜山上。然后,他去往周圍查看民情。這里是百越土著人的部落,生活仍是蠻荒狀態(tài),這讓舜帝于心不安。見人們大都居住在山窯土洞里,洞里陰暗潮濕,生活污穢,就教他們營造既能舒適居住、又能遮風避雨的土屋;見人們喝的水又臟又臭,就教他們開挖山泉、鑿井取水;見人們在炎夏仍以獸皮為衣、悶熱不堪,就教他們學習麻織,改變服飾;見人們不懂栽種,就教他們掌握耕作本領;見這里屢遭旱澇災害,又教人們掘渠引水、泄洪灌溉。舜所帶一行人等,需要吃糧,舜不準擾民,而是親自帶領部下,在山下耕地種糧自給。舜生性敦厚,寬厚仁愛,在這里生活6年間,一直教導百姓如何耕作收獲,改善生活。人們對舜帝十分親近,非常感激。
另有傳說是,33歲的舜執(zhí)政之后,制訂“跨過長江,統(tǒng)一中國”的南下計劃,并決定在延陵境內開挖一條溝通長江和太湖的運河。然后沿著運河、穿過太湖一路南下,聯(lián)絡東南沿海零星分散的部落,迫使三苗退回老家黔桂深山老林。為此,舜先后派出掌管治水的禹和掌管山林湖泊的伯益,多次潛入延陵,秘密會見延陵部落的首領延陵王,就運河的走向等事項進行實地考察和反復磋商。在此基礎上,舜親自過江,與延陵王舉行高級會談,拍板決定了開河的有關事宜。由于延陵部落人少,不足以承擔開挖運河的重任,舜從鄰近的廣陵(今揚州)調集民工進入延陵境內,經過3個冬春的艱苦奮戰(zhàn),終于完成了運河開挖任務。舜未雨綢繆,開河的同時就在河的北部(今蟹家村)、中部(今橫溝東)、南部(今焦村)分別搭建三座木橋,做到了河通、船通、橋通,兩岸老百姓無不拍手叫好。舜當時開挖這條運河,其出發(fā)點是為了打仗的需要,客觀上則對增進民族團結、實現(xiàn)南北統(tǒng)一、改善交通狀況、抗御洪澇災害、促進農業(yè)豐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舜河竣工之后,延陵部落的老百姓逐步向舜河兩岸集聚,臨水而筑,臨河而居,人氣越來越旺。漸漸地,舜河兩岸涌現(xiàn)了一大批村莊和城鎮(zhèn),并憑借其水路運輸?shù)膬?yōu)勢,成為延陵部落經濟和社會最發(fā)達的地區(qū)。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舜河兩岸都是延陵部落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因為舜在當?shù)亟o老百姓辦了許多好事,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分別把舜曾駐扎過的高山改名為“舜過山”,將舜開墾的荒田叫做“舜田”,將舜用過的井叫做“舜井”,將舜走過的橋叫做“舜跡橋”,將舜率領開挖的運河稱為“舜河”(又叫“龍溪河”)。同時,當?shù)匕傩占娂娊ㄆ鹆恕八挫簟、“舜廟”,將舜作為菩薩供了起來。此外,舜在開河之余,多次經烏龜山、鶴山登上焦山,俯瞰大好河山,籌劃統(tǒng)一大業(yè)。于是,百姓又給烏龜山、鶴山、焦山增加了一個“臥龍山”的名字。至今,臥龍山東麓,還有一個行政村叫“臥龍村”。
至今,焦溪仍沿襲并傳承著農歷三月十八的舜過山廟會。傳說農歷三月十八是舜的生日,每逢這一天,四面八方的香客紛至沓來,上山燒香,紀念舜帝。除了云集的香客,還有眾多的游客,場面異常熱鬧,各種奇風異俗也由此形成。在人們的記憶中,三月十八這天從不下雨,即使下雨也是夜間落雨日間晴,到了中午定然云開霧散,陽光高照。當?shù)赜幸涣鱾饔诿耖g的老話:“風吹秦皇山,雨篤小山攤,曬煞舜過山!贝嗽,意即老天保佑,舜帝洪福齊天。
這些舜的傳說以及衍生內容,重在溫述舜在常州引導民眾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寄托百姓對創(chuàng)造美好物質生活的帝王人物的尊崇之情。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傳說不僅在民間口耳相傳,而且有大量文史和文獻資料相佐證。常州方志中,對舜過山、舜田、舜井、牛跡石等的記載翔實。宋《咸淳毗陵志》《萬歷常州府志》更載明此處是“舜耕稼之所”!杜旮呱街尽肪硭氖珍- 詠舜山舜跡的詩,證明其唐以前便已存在,非常古老。這些傳說還與《史記》“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的記載相印證,表明舜是常州有文字可考的第一人,而常州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舜開始已經4200多年。
更為直觀的是,舜的傳說在常州,幾乎全都有跡可尋。現(xiàn)今的常州舜過山仍有大量舜的遺跡遺存,如以舜命名的舜過山上,有南北兩座舜廟。山南有秦始皇甘拜下風而來朝拜望祭舜帝的秦望山。舜過山下還有舜躬耕的舜田、開挖的舜河、開鑿的舜井……舜耕田時耕牛還留下足跡“牛跡石”。在舜過山上,人們還發(fā)現(xiàn)了不少石器時代的石鍋、石斧、石犁等,據(jù)說,這些都是舜當年使用過的生產生活用品。舜過山上的南北兩座舜廟相對而立,殿宇巍峨。廟前有一巨石,留著兩個清晰的腳印。據(jù)說,那是舜帝當年看到太湖水泛濫,心中煩躁連連跺腳而留下的。舜過山上有一塊“舜鋤石”,傳說是當年天旱無雨、禾苗枯焦,舜心中焦慮,以鋤擊石而留下的。這些,都表明舜確實在常州地區(qū)生產、生活過,同時表明當?shù)匕傩帐苤谒吹劢袒奈拿鳒Y源,當然也無一例外地表明了其諸多傳說內容的真實性。
四千年的歷史長河浩浩蕩蕩,它淘盡泥沙、亮出金石,萬年不息。伴隨著民間傳說,舜留下的“德為生,重教化”的精神之魄,世世代代影響著這方后人。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