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湖地區(qū)門纓、天錢及制作技藝,淮安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美術(shù)類項目。
歷史淵源
張貼門纓、天錢的風俗在北宋時已經(jīng)開始流行。宋人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五引《皇朝歲時雜記》云:“元旦以鴉青紙或青絹剪四十九幅,圍一大幡,或以家長年戴之,或貼于門楣!痹诿耖g還傳說姜子牙的妻子被封為窮神,姜子牙怕她出去禍害人,命她出門“見破而回”。人們?yōu)榱硕惚芨F神,便用彩紙剪成流蘇狀,偽為破紙貼于門戶,一般是大門貼五張,窗戶貼一張,門楣貼三張。
內(nèi)容及特點
門纓,又稱掛廊、掛簽、門箋(各地還另有其他稱謂),一般用紅紙,喪事期間,要用綠色、黃色紙制作。門纓呈長方形,三面留框,上邊眉頭較寬,約10公分,兩邊框約2公分。圖案寓意吉祥,如“年年有余”、“魚躍龍門”、“一帆風順”、“滿載而歸”、“勞動光榮”、“豐衣足食”等,在下沿做成流蘇狀。
天錢是一種開幅比門纓大得多的刻紙作品,張貼在堂屋內(nèi)側(cè),三路桁條的下沿邊,大多為五張一組或三張一組。傳統(tǒng)題材有福、祿、壽、喜、財;乾、元、亨、利、貞;天、地、君、親、師等。
制作工序為設計樣稿、裁紙、熏版、定位、琢刻等,天錢還要縫邊,以線條精細、流暢、均勻為佳品。
洪澤湖地區(qū)門纓、天錢及制作技藝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對研究洪澤湖區(qū)域風情民俗、歷史文化等具有較高參考價值。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