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湯海波泥塑),淮安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美術類項目。
歷史淵源
淮安市洪澤縣的泥塑(湯海波泥塑)傳承于無錫泥塑。
清末,一名無錫泥塑藝人,為謀求生路,漂泊到了洪澤一帶,發(fā)現(xiàn)當?shù)氐狞S土粘性很強,非常適合制作泥塑。便利用這種黃土,和泥捏塑成泥人,制模做成泥偶,繪以彩繪,然后到各大廟會出售,并以此為生。趕廟會的人們看到后非常喜歡,紛紛購買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辟邪、鎮(zhèn)宅、納福。自此,無錫泥塑在洪澤廣泛流傳,距今已上百年歷史。
內容及特點
泥塑的原料一般選用粘而細膩的泥,如果泥太濕,要先放在室內通風處,讓泥土風干,達到合適的濕度。太干的泥則要將其砸碎,澆上適量的水浸泡,然后再進行搗煉,要使其達到軟硬適度又不粘手為佳。加工好的泥塊要放在器皿內,用濕布或塑料布蓋好以保持一定的濕度以備用。一般來說,還要在泥中加入棉絮等纖維,以保持其韌性。
洪澤湯海波的泥塑繼承了無錫泥塑的制作工藝,分為粗貨、細貨兩大類。粗貨又稱耍貨,一般是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繪彩,以祈福納祥的題材為主。作品造型夸張,線條簡拙,整體豐碩稚胖。彩繪用筆粗放,色彩對比強烈,主要供兒童玩耍。細貨則是以手捏為主,作品多以戲劇題材為主,故稱手捏戲文。也有佛像和反映現(xiàn)時生活的作品。手捏戲文再現(xiàn)了戲劇演出的典型場景,突出表現(xiàn)了戲劇人物的瞬間神態(tài),造型生動,色彩艷麗。
粗貨的制作工藝一般分為四步:制子兒、翻模、脫胎和著色。制子兒就是制出原型,在一塊和好的泥上,運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個形象,再經(jīng)過修改、磨光和晾干等工序即可,有些地方還要用火燒一下,加強強度。翻模就是用軟而濕的泥壓在原型上印成模子,常見有單片模和雙片模,復雜作品需用多片模。脫胎就是用模子印壓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搟成片狀,然后壓進模子,再把兩片壓好泥的模子合攏壓緊,但是要保持泥人中空,并在胎體上留一孔,使胎體內外空氣流通,以免胎內空氣壓力變化破壞泥胎。泥胎做好后,就到了最后一道工序——著色了。泥胎著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一般著 前先上一層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潔,便于彩繪顏色附著其上。
細貨的制作,一般有以下幾道工序:設計造型、捏制、著色。制作細貨,首先要有構思,設計好作品的造型。然后根據(jù)作品需要選取大小適當?shù)哪鄩K,按照設計好的藝術造型從腳捏起,順序一般為從下到上,由里到外。如果是比較復雜的作品,還要分段進行組合。捏制成功后,再進行著色,以細膩的筆觸,從頭到腳,從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裥作精致的描繪。
泥塑的造型生動傳神,色彩艷麗悅目,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