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山的傳說,淮安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币徊俊兜赖陆(jīng)》短短五千字,其思想博大精深,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老子堪稱中國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美國《紐約時報》更是將其列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春秋末年,諸侯紛爭,天下大亂,民間瘟疫流行,百姓苦不堪言,老子來到洪澤湖畔的蘆莆山采藥煉丹,普救民疾,后在此煉丹成仙。當?shù)匕傩諡榱司拺牙献拥亩鳚,于是將蘆莆山改為老子山。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明朝學者曹學銓在其著《大明一統(tǒng)名勝志》中記載:“老子煉丹,此山則名”。老子山是全國所有道教勝境中唯一以老子本名命名的山,連聞名遐邇的青島嶗山也只用了諧音。這正是老子山的魅力所在。
無名小山因老子而名
老子山是洪澤湖西南岸一座美麗的水鄉(xiāng)名鎮(zhèn)。這里本是大別山余脈,群山逶迤,淮河從其西側(cè)流過。相傳很早很早以前,老子山是座沒有人煙的無名小山,山上長滿了參天大樹,遍地野花芳草。山的北側(cè),是一望無際的廣闊洼地,洼地中分布著許多小湖泊,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破釜澗和白水塘。在破釜澗和白水塘周圍,由于氣候溫和,土壤濕潤,到處生長著茂盛的蘆葦和莆草,每逢蘆葦和莆草成熟季節(jié),周邊的人們就成群結(jié)隊地到這里收割蘆葦和莆草,曬干以后運到山上堆存,于是,人們就將這里的諸山稱之為“蘆莆山”。“蘆莆山”之名,見于《寶應(yīng)志》。
到了春秋末年,諸候紛爭,天下大亂,瘟疫流行,百姓苦不堪言。原來在周朝王室當守藏史官的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深感周朝大勢已去,復(fù)禮無望,于是棄官隱居,在民間講學傳道,醫(yī)病救人。那時他外出已沒有乘車坐輦之尊,只好騎著青牛到處浪跡,經(jīng)常出現(xiàn)于陳蔡彭沛之地(今河南、皖北、蘇北一帶)。一個偶爾的機會,老子騎著青牛踏上了淮楚大地,來到了蘆莆山下,一見此處山色清秀,淮水潺潺,旋生在此采藥煉丹,普救民疾之意。于是停止了跋涉,白天上山采藥為民治病,晚上就住在山洞里修身養(yǎng)性。老子在這里解救了無數(shù)人的病苦,最后功德0 ,杳然而去。
唐宋時期,這里已人煙稠密,列宅為市。由于當時道教盛行,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老子被唐高宗封為“太上玄元皇帝”,并于武宗年會昌年間敕建老子廟。宋真宗時,老子又被加封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這樣,老子就成了人們心目中無限崇尚的神圣仙人。為了永遠懷念老子的功德,人們遂將蘆莆山改稱為老子山。明朝學者曹學銓(1574——1647)在其著《大明一統(tǒng)名勝志》中稱道:“老子煉丹,此山則名”,可見老子山之名在明朝年間(1573—1619)已見稱于志,并已成為游覽勝地之一。
令人神往的四大景觀
老子山雖然高不過百丈,但古人遺跡甚多,“仙人洞夕照”、“煉丹臺懷古”、“青牛跡聞鶯”、“鳳凰墩觀淮”也就成了昔日老子山令人神往的四大景觀。
在北山有一巖洞,四壁如削,洞深丈許,內(nèi)有石床、石幾。這便是“仙人洞”。相傳,老子不滿周王朝的腐敗統(tǒng)治,棄官隱退,游覽天下名山、大川,了解民意,體察民情。一日,在外出之前,偶來一條青牛,俯首貼耳伏在面前,既無鼻鋸,又無鞅繩,此牛善解人意,主人跨上,心向何去它就向哪去。老子騎青牛來到淮河岸邊這座小山,一見山清水秀,山花含笑,野鳥親人,當即決定覓一天然石洞住下。據(jù)清乾隆清河縣志記載,洞深丈許,下臨淮水,四壁如削,宛然石室,內(nèi)有石床、石幾。老子山上的“仙人洞”就是兩千多年前老子修心養(yǎng)性的場所。
在中山西側(cè)淮河畔有一堵巨石,上有鼎腳之痕,四周石皆殷紅,相傳老子曾在此砌爐煉丹,并把巖石燒紅,故稱之為“煉丹臺”。有一年,附近的淮夷部落發(fā)生瘟疫,災(zāi)情牽動老子的心,他騎著青牛,駕臨此山,漫山遍野采集藥草,并在這里壘起煉丹臺,苦心熬制拯救百姓的靈丹妙藥。災(zāi)民因得了老子的靈丹妙藥而起死回生,故敬他為神醫(yī)。唐代起人們就把老子作為道教始祖供奉在這里,視煉丹臺為生命的平臺。
老子山上還有一處名勝叫鳳凰墩,也是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地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齊天大圣孫悟空自從大鬧天宮偷吃了仙丹后,還真饞了嘴,動不動就翻幾個跟頭到斗率宮轉(zhuǎn)轉(zhuǎn),撞上老子就明要,不在時就暗取,真拿他沒辦法。老子煉九宮萬壽丹給王母服用,覺得斗率宮煉丹不夠安全,后來老子外出云游,發(fā)現(xiàn)淮水之濱有一小小山頭,心中暗喜,這里芳草綠油油,青牛吃草不用愁,淮水清又清,洗煉丹藥不煩心,地僻山頭小,猴子量他也找不到。老子便回到斗率宮,把所有的家當朝牛背上一放,悄悄地尋個山洞住下來。一晃多年,結(jié)果還是被機靈的孫悟空發(fā)現(xiàn)了。一日,老子見猴子突然上門,大吃一驚,支支吾吾搪塞。孫悟空好話說盡,把臉一沉,“哼!李老頭少要啰嗦,快把萬壽丹拿出來!”老子也收起笑臉道:“我煉的金丹是專供玉帝、王母服用的,你這樣強行索要不是違背天規(guī)嗎?”悟空把眼睛睜得滾圓:“你這老兒說話差也,玉帝、王母能用,俺老孫就不能享用?!”老子眼看丹爐烈焰熊熊,心里暗作打算。猴王見老子磨磨蹭蹭,性子早已按耐不住,縱身上前就去揭那八卦爐。老子急忙去攔,猴子飛起一腳,把八卦爐打翻,金丹撒落得到處都是。此后,仙人洞上面的土墩常有百鳥飛落,鳥兒吃了仙丹后即變成鳳凰,悠然而去。后人稱此墩為“鳳凰墩”。
傳說老子山上的青牛跡是老子的發(fā)跡地。老子- 成仙,能在垂手頓足之間,悠然離開地面,升向太清世界。老子西去函谷升天,金牛升天需奮力騰空,那一躍從鳳凰墩起腳,那一踏就是南山的青牛跡,神牛振蹄時,踏裂了山頂,石頭上印下了一個深深蹄痕,故稱之為“青牛跡”。清河縣志中記載:山坡上有一個圓形的露天大石,石上有兩穴,一深一淺,狀似牛足跡,四周無泉可通,常年積水,清澈見底,不溢不涸,如果將水汲出,隨即又生,人皆稱奇。百姓有病,往往取此水煎藥,可以治病,生了無名腫毒,用青牛跡的水擦擦可以消腫。清末民初,老子山文人魯月舫所寫的《老子山記》一文中“紫氣東來,不見仙蹤何處,青牛西去,空留石上蹄痕”的詞句,就是對老子最好的懷念。
傳說和遺跡亟待保護
如今,老子山和傳說有關(guān)的遺跡,除仙人洞尚存外,青牛跡、煉丹臺等已蕩然無存,僅存部分碑刻。民間,有關(guān)老子山的傳說也已很少有人說得完整。
為保護老子山的傳說這一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洪澤縣政府和老子山鎮(zhèn)政府積極采取保護措施,1992年,洪澤縣民間文學三集成委員會將《老子山由來的傳說》部分內(nèi)容《丹山的來歷》編入《洪澤縣資料本》;1998年,老子山鎮(zhèn)鎮(zhèn)中心廣場立起了一尊“老子”塑像;為了再現(xiàn)傳說中的遺跡,老子山鎮(zhèn)政府在北山修繕了仙人洞、煉丹臺,并在鳳凰墩上建起了鳳凰亭,在中山西側(cè)修復(fù)了青牛跡。此外,老子山鎮(zhèn)還制定了老子山的傳說保護計劃,進一步收集《老子山的傳說》資料,建立文字檔案,并擬舉辦老子道學研討會,在老子山中建一座老君道院,建一尊大型老子塑像,力爭使老子山成為道教文化的游覽勝地。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