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灣傳說,淮安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
傳說淵源
明末清初,戰(zhàn)亂頻仍,河道年久失修,黃淮流域頻發(fā)水災。到康熙初年,黃河下游到處決口,災害連年,據(jù)清末著名水利專家武同舉的著作《淮系年表》記載,清初順治元年至康熙十六年(公元1644年—1677年),黃河奪淮之災的次數(shù)多達90起。自徐州碭山至漣水?,黃河決堤七、八十處,洪澤湖高家堰決口三十多處,翟家壩決口成河九道。又據(jù)《洪澤湖志—大事記》中記載:“清圣祖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黃河水倒灌入清口,沖決高家堰、翟家壩,形成大澗九條”,康熙下旨,派員修補決口,九道大澗的修補,衍生出了動人的傳說。
基本內(nèi)容
傳說清圣祖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黃河決口倒灌洪澤湖,洪澤湖大堤被沖出九條大澗。圣祖降下御旨,命河督派員堵塞決口,并要求在秋汛前完工,延誤工期者必咎。
限期臨近時,九條大澗已有八條合攏,僅剩一條無論如何都無法堵塞合攏。就在河督束手無策,心急如焚的時候,卻突然做了一個夢,夢中,他遇到一位相士,相士指點他說:“你要合攏的地方是龍脈之地,若想堵此決口非得有一個叫‘九龍’的童子祭奠,方能合得攏,否則難有所為!睘閳A此夢,他一面廣頒告示,一面又派人暗中尋找名叫“九龍”的男孩,卻久尋不得。
一日午后,一個老者帶著一男童,找到河督大人,老者對河督大人說:“我生九子,前八個孩子都已夭折,五十余歲又得一子,生年歲次壬辰(1652年),因?qū)冽?排行九,故名九龍,今年十歲單一。得知大人今日為民治河之難,也為千百民眾早日不受災難。老夫痛下決心,領小兒來為堤獻身、為民獻身……!焙佣缴钪x他的申明大義,一面命部下設宴款待,一面?zhèn)浜窠鸪曛x。
第二天,大堤頂兩端聚集了數(shù)以百計的人,都在蹺首以待“九龍”的出現(xiàn)。眼看祭祀時辰已到。此時,天空突降瓢潑大雨,決堤兩端聚集的千百民眾也自發(fā)地加入到合堤河工之中,只見丈二木樁上聯(lián)帶著用紅布裹系的九龍緩緩扎入湍急的水流之中。在嚎啕呼喊中,大堤潰口終于合攏,督工領著下屬齊跪在新合攏的大堤上,三叩拜天。為了紀念九龍,督工和民眾便自發(fā)地在新合攏的堤面上建廟祭祀,廟稱九龍廟,灣稱九龍灣。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