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湖的傳說,淮安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xué)類項目。
歷史淵源與流布情況
“洪澤湖的傳說”,年代久遠,主要流傳于洪澤湖周邊地區(qū),尤以淮安市洪澤縣為盛。
洪澤湖的形成,首先是地殼斷裂形成的大量凹陷,在唐宋以前就形成了大量的小湖,如富陵湖、破釜澗、泥墩湖、萬家湖等。宋紹熙五年(公元1194年),黃河決口,奪淮改道,直至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長達近700年之久。由于黃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將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連成一片,匯聚成湖。而人類為防水災(zāi),頻繁加高加固高家堰(洪澤湖大堤),則是洪澤湖完全形成的人為因素。
史載隋大業(yè)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煬帝楊廣從洛陽乘龍舟游幸江都,此時正值大旱,行舟困難,龍船途經(jīng)破釜塘時,喜降大雨,水漲船高,舟行順暢。隋煬帝自以為洪福齊天,便改“破釜塘”為“洪澤浦”,洪澤之名由此而始。到了唐代,始稱“洪澤湖”。
傳說內(nèi)容
相傳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王朝后,水母娘娘在南城門安了家,后來被朱元璋覺察,借來沈萬山的聚寶神盆把井填平了。水母娘娘無法安身,便溜到東海龍宮,偷來一副神水桶,挑來三江水,趕奔泗州城,一心想沖毀朱皇帝的老祖墳,以解心頭之恨。水母娘娘一陣妖風,驚動了正在靜心打坐的老子。老子二目一睜,掐指一算,便明白了一切。老子在心中合計一番后,變成一農(nóng)夫模樣,騎著青牛,趕到泗州城,追上了水母娘娘。
話說水母娘娘到了泗州城南門,放下水挑,東邊張張,西邊望望,正在琢磨這兩桶水應(yīng)該如何擺布,不料,隨后趕來的老子把青牛角一扳,神牛撲到桶邊,幾大口就把兩桶水喝得見了底。水母娘娘聽見動靜,轉(zhuǎn)身一看,大吃一驚,只見老子端坐在青牛背上,捧著肚皮,放聲大笑道:“水母水母少弄鬼,神牛喝你三江水。勸你積德多行善,不可作惡亂胡為!”老子念罷,青牛頭一晃,不知去向,只留下水母娘娘在那跳腳氣罵。水母娘娘罵了一陣,卻也無可奈何,再也沒有三江水可擔了,就把桶里神牛喝剩下的渾泥汁,往城頭上一倒。雖說老子的青牛把兩桶水喝得差不多了,但是,神桶就是神桶,盡管只有桶底的一點渾泥汁,倒在泗州城頭,卻也頓時一片汪洋,老大的泗州城,不一刻就淹在了水底。形成了一片大湖,就是洪澤湖。
關(guān)于“洪澤湖的傳說”版本很多,有因洪澤湖像一只展翅飛翔的天鵝而引發(fā)的“天鵝湖的傳說”,亦有王母娘娘為解人間旱情,將兩面梳妝鏡丟到人間后,小的變成白馬湖,大的變成洪澤湖之說。
“洪澤湖的傳說”表現(xiàn)手法夸張,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對于豐富洪澤湖地區(qū)民間傳說的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手法有著積極意義。
洪澤湖
洪澤湖,中國第四大淡水湖。在江蘇省西部淮河下游。原為淺水小湖群,古稱富陵湖,兩漢以後稱破釜塘,隋稱洪澤浦,唐(618—907年)始名洪澤湖。1128年以后,黃河南徙經(jīng)泗水在淮陰以下奪淮河下游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東潴水,原來的小湖擴大為洪澤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