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山傳說,淮安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
主要內容
龜山傳說主要流布于洪澤龜山周邊地區(qū)。
龜山因山形似龜而得名。相傳,洪澤的龜山是個公龜,徐州的龜山是個母龜。每天夜間,公龜都要到母龜那兒去幽會,晚出晨歸,每次途經龜山北的淮瀆廟大門口,都弄得廟宇顫顫巍巍,搞得廟里的和尚又惱又怕,卻沒有辦法,無可奈何。
某天,有個南仙人來到廟里,和尚向南仙人訴苦,求仙人能夠幫其排憂解難。第二天,南仙人圍著廟宇查看了下龜山的地形,指著一地告訴老和尚說:“你需在這里挖道溝,大廟方可安寧!庇谑牵虾蜕斜闩扇税茨舷扇苏f的地方挖溝,不料白天挖的地方,一夜過后,就復原了,天天挖,天天復原。老和尚感到很納悶,于是又去請教南仙人。南仙人問明情況后,又指點說:“你要在休息的時候,將鐵鍬插在挖的地方不要拿走,這樣便可挖一點少一點了!惫娌患,沒幾天工夫一道溝就挖成了?善婀值氖,當溝挖成后,連續(xù)多日龜山周圍的湖水盡呈紅色,連水草都被染紅(現(xiàn)在仍有一種被稱為“紅草”的水生植物)。這時南仙人才告訴老僧說:“你挖的那個地方正是龜?shù)念i脖處,溝挖成了,也就是龜?shù)念i脖子斷了。至于河水呈紅色,那是龜血染成的,幾日后當一切正常。從此后,廟宇就安然無事了!崩仙牶蟠篌@失色,連聲念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從此,龜山安然如故,成為淮河入洪澤湖口岸的佛教勝地,至今仍有淮瀆廟、安淮寺舊址遺存的明代重修淮瀆廟碑記、圣旨碑、清代移建安淮寺碑、陶澍游龜山訪禹跡題詠碑、麟慶再查淮瀆廟碑以及御碼頭、宋塔地宮等。
龜山傳說形象逼真、生動有趣、流傳廣泛,是研究洪澤湖地區(qū)民間文學發(fā)展史的重要資料。
傳說相關
龜山,位于洪澤縣老子山鎮(zhèn)南約7公里處,因其形如龜,名龜山,又叫下龜山。龜山位于淮河之濱,三面石壁臨湖,一面與陸地相連,形如一只巨龜,匍匐在淮河出口入湖處,是淮運分流的天然魚嘴。距洪澤縣城西南約80華里。
漢晉時,龜山曾為縣治,歷史多為用兵之地,故龜山又稱"軍山"。唐宋時龜山有靈慧塔,山麓廟宇連綿,殿閣雄偉,有淮瀆神象、大鐵佛、五百鎏金鐵羅漢等,可惜毀于戰(zhàn)火。龜山孤峰峙立,磔主中流,登山縱目,千里長淮,八方煙雨,盡收眼底。古代名人多來此游覽吟詠。宋米芾有《龜山寺晚鐘》詩,其中“危峰高聳接云樓,落霞映照夕陽村”一句,別具新意。宋代高麗使臣樸寅亮曾到龜山一游,并作《過龜山》詩一首。詩曰:“巖巖峻石疊成山,下著珠蠙一水環(huán)。塔影倒垂淮浪底,鐘聲遙落碧云間。門前客棹洪濤急,竹里僧棋白日閑。一幸勝游堪惜景,故留詩句約重還!庇纱丝梢姰斈挲斏降姆笔⑶榫。
上世紀40年代,日寇侵華,寺廟逐漸衰敗下來。八路軍更在淮南設立了兵工廠,寺廟內的鐵佛、菩薩及銀杏古樹皆被運往淮南制造兵器。1946年,因戰(zhàn)爭需要,寺廟全被拆毀,殘留的四尊鐵佛亦于1956年大煉鋼鐵時被炸碎回爐,化為鐵水。僅留碑刻兩塊:一塊是明代嘉靖年間的重修淮瀆廟大禹治水獲水神巫支祁及泗州籌建淮瀆廟的情況。另一塊是清代“移建安淮寺碑”,隸書,為清代著名書法家揚州阮元撰書,內容主要敘述黃河奪淮之患與老子山船塢等水利工程之事。
上世紀50年代起,當?shù)厝送谏讲恢,整個龜山僅余臨水一角,淪為洪澤縣老子山鎮(zhèn)的一個村莊。
1994年,洪澤縣人民政府復建安淮寺,移址于龜山附近的老子山上,這座曾經內供500鐵羅漢,僧人近百,曾有騎馬關山門之說的江淮名剎終于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