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墨池傳說,淮安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xué)類項目。
傳說淵源
洗墨池傳說是漣水人民口頭創(chuàng)作并廣泛流傳的傳說之一,與曾在漣水做過知軍的米芾有關(guān)。
宋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大書法家米芾任漣水知軍,勤于政事,辦事公正,愛民如子,百姓都尊稱他為青天。米芾的書房前,有一池塘,酷似元寶狀,原名叫“元寶塘”。米芾在漣水任職時作書作畫后常在此滌墨,后來任滿離漣,人們?yōu)榧o(jì)念他,將“元寶塘”改稱“洗墨池”,并留下了大量關(guān)于米芾的傳說。
基本內(nèi)容及價值
米芾任漣水知軍兩年后,任滿將離開漣水。漣水地方士紳及黎民百姓都置備了禮物為他送行,被他一一婉言謝絕。臨行前,他逐一檢點行李,生怕家人暗地里接受別人送來的禮物。檢查下來,沒發(fā)現(xiàn)什么,便告別眾位鄉(xiāng)親動身起程。
不料米芾才走了沒多遠(yuǎn),突然又折轉(zhuǎn)回來,大家都覺得詫異。原來離開漣水前,米芾告訴家人,臨行時不許帶走漣水一草一木。此時他突然想起自己筆中的余墨是漣水之物,于是便轉(zhuǎn)身回來,把筆統(tǒng)統(tǒng)取出,在“元寶塘”中一一洗滌干凈,以示清白。不曾想,滌墨后的池水,竟分為清黑兩色,涇渭分明,清的是原來的池水,黑色的是米芾洗墨的水。墨池上空還出現(xiàn)了一團光霧,五光十色,長久不散。大家都說,這是米公留下的清光。昭示了米芾的清廉,送行百姓無不感動得落淚。后人有詩贊道:
一泓池水耀清光,猶是南宮德澤長,
墨沉浮香傳勝跡,人人爭說米襄陽。
為紀(jì)念米芾,漣水人將米芾平素滌墨的“元寶塘”,改稱為“米公洗墨池”。
傳說米芾走后,在洗墨池上,每天清晨總有薄薄的飛霧縈繞。在淡淡的霧靄中,人們仿佛隱約可以看到米公正在洗墨的形象,這就是漣水有名的八景之一——“墨池飛霧”。
洗墨池傳說以米芾為官清正廉潔,離漣時洗墨以示清白為題材,對今人具有普遍的教育意義,對研究漣水的歷史、文化和民俗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傳說相關(guān)
洗墨池,為米芾在漣水任知軍時淘洗筆墨的池子。米芾守漣二年,清正廉明,政簡刑清,經(jīng)濟繁榮,人民安康,離任時仍不忘洗凈筆中余墨。漣水人傾慕米公清風(fēng),在米芾去后,常流漣墨池邊,追思懷遠(yuǎn)。墨池?zé)熿F飛騰時,似見米芾形象隱躍其中,翰墨風(fēng)流,歌詠不絕!澳仫w霧”遂成縣邑一大名勝,列于漣邑八景之一。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縣丞李侃應(yīng)民之請,在墨池旁樹立碑碣曰:“米公洗墨池”。清雍正四年(1726年)夏,知縣余光祖于舊址修池構(gòu)亭樹碑,親書“米南宮洗墨池”、“米公亭”,張鴻儒撰《建米公亭記》,程鑾撰《米公亭記書后》,并勒石紀(jì)念。工成之時,余光祖設(shè)宴米公亭,招飲名流賢士、騷人墨客,詩歌文賦,盛典慶賀,極一時榮。1982年,漣水縣人民政府再于舊址重修洗墨池和米公亭,使此千年名勝重放光彩。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