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風箏制作源遠流長,意蘊深邃。它具有起飛平穩(wěn)、放飛高的特征,同時在繪制上有獨具的特點,題材和內容以及造型都帶有濃厚的民俗風味,具有特殊的空間觀賞效果。
陸豐市位于碣石灣畔,南瀕南海,海岸線長,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春天風多雨少,且風向單一,瞬時波動小,風力基本呈正態(tài)分布。正是這樣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孕育產生了陸豐風箏。其生產制作集中在該市甲子、碣石一帶和東海鎮(zhèn)。
風箏,在陸豐民間稱“紙鳶”,放風箏叫放紙鳶或放鱟。始于何時,史料中已很難找到。但從風箏老藝人口述中僅得知,最先興于明初的甲子鎮(zhèn)。那時,先民已開始用廢舊紙張扎制風箏,再用顏料在風箏上繪制出各種圖案。開始時僅作為自娛自樂或饋贈親朋好友用,后逐漸由一些糊紙物店鋪發(fā)展為商品而制作銷售。
陸豐風箏制作選料講究,扎糊精巧。均選用節(jié)長彈性大的毛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紙或絹,系以長線。它注重我國傳統(tǒng)的風箏制作“扎、糊、繪、放”四種技藝,即“扎”要達到對稱,左右吃風面積相當;“糊”要保證全體平整,干凈利落;“繪”要做到遠眺清楚,近看真實的效果;“放”要依據風力調整提線角度。它的造型千姿百態(tài),有軟翅式,硬翅式,龍型式,板子式,桷子式,立體式,自由式等等,都具有起飛平穩(wěn)、放飛高的特征。無論是軟翅、硬翅還是桷子式、立體式的風箏,除了桷子風箏需要墜外,其他不需要任何輔助物都能平穩(wěn)地直升藍天。其扎制方法雖簡單,少則竹條三根,多不超過七根,但講究竹條均勻、骨架周正、左右對稱、重心拴線,形象簡練,色彩鮮艷,對比強烈。它的制作注重自然形似,還求以形寫神,講究圖案美,立體感強。民間藝人在設計風箏時,不僅考慮到放飛時的空中效果,還考慮到掛在室內作為觀賞藝術品時的立體效果。飛禽走獸、花鳥蟲魚、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都被移植到風箏的繪制上,或扎骨架,填繪內容;或依據內容改制骨架。
陸豐風箏的題材和內容都帶有濃厚的地方民俗風味,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特殊的空間觀賞效果。在甲子,碣石,湖東,金廂等傍海地區(qū)都以海洋生物的鱟, 魚,墨魚,金魚,龍蝦,螃蟹等為題材;在南塘,博美等地區(qū)則以飛禽、走獸、神話人物為主;如東海,潭西等地區(qū),就以花鳥、昆蟲和吉祥如意、祝福、喜慶等圖案為主。近代,陸豐風箏還發(fā)展出人物風箏等新樣式。形成了多彩多樣的陸豐風箏文化。
新中國成立后,陸豐風箏制作更加注重結合時代要求和時代特征。八十年代以來,陸豐風箏無論在制作上,還是放飛技術上都比舊時有了很大的提高。其裝飾手法也多樣起來。有剪貼,紙塑,描金銀,加紙花等,給人們帶來美的亨受。有的根據風箏的造型還加上了竹哨,響弓,使其放飛于空中時會發(fā)出嘹亮聲音,產生了熱烈明快的藝術氛圍。特別是近年來,風箏成為了陸豐民間一門競技性很強的體育項目,參加了很多活動。2002年11月2日和2007年11月8日,陸豐風箏藝人張陸在烏坎海灘組織了喜迎黨的十六大勝利召開和迎接北京奧運會舉辦的風箏放飛活動,《中央電視臺》、《廣東衛(wèi)視》、《汕尾日報》等新聞媒體都到現(xiàn)場作了專題報道。
陸豐風箏題材豐富、廣博,選用材料奇特,設計夸張變形,畫工為國畫技法和年畫風格,放飛有力學根據,構成了陸豐風箏的鄉(xiāng)土氣息和獨特神韻。具有傳統(tǒng)的文化內涵,對研究當地歷史傳統(tǒng)技藝和地方民俗特色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來源:《陸豐非物質文化遺產》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