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洋陶瓷歷史悠久,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52年。因為有適合燒陶瓷的土源、水源和山林等有利條件。加之陂洋群眾歷來喜好從事手工技藝,故陂洋陶瓷業(yè)代代相傳。被列入汕尾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jù)記載,明1552年朱氏到陂洋定居。有一天,一位來自景德鎮(zhèn)的師傅,因故輾轉遷徙到了陂洋。一次在與村民閑談時,談起了制陶的方法,并提出陂洋的土質很適合制陶,還應承如果大家想做,他愿意盡力幫助。于是,村里人在他的指導下,很快建造了首座陶窯。據(jù)《陸豐縣志》記載,陂洋最初的陶窯是建在陂洋鎮(zhèn)陂溝墟埯山西麓上。窯長約31米,寬1.2米,高1.3米。窯床用耐火磚筑成,主要燒制壇、罐、缽、碗、缸等。產品質量最好的是精細的青花玲瓏瓷。
陂洋陶瓷經歷了數(shù)百年的變遷發(fā)展。新中國成立后,陂洋瓷窯成為海陸豐和鄰縣瓷碗的供應生產基地。發(fā)展有七個生產廠,分布在雙花坑、外窯、新窯、長窯、短窯、三合、槐樹頭等。至1967年收歸集體經營后,職工人數(shù)猛增到四百多人,工程師一大批。隨著生產流程和工藝的改進提升,陂洋陶瓷更是斬關奪隘,青花瓷器創(chuàng)歷史最高水平,躋身于國外市場,出口香港、東南亞等國家,年產量內外銷超六百萬件。其青花葵斗碗,1978年就被汕頭陶瓷公司評為最佳青花葵斗碗,出口東南亞各國。
陂洋陶瓷主要生產碗、壇、缸、碎等日月陶瓷。其生產工藝是:一、精選瓷土,并于開合后用水輪車機碓熟,再經淘洗過濾沉淀后壓干。二、手拉坯成型,現(xiàn)已改為機械模具壓坯。三、半成品曬干打磨后印花、上釉。四、裝上匣缽入窯煅燒至1350℃停火。五、出窯選級、包裝。陂洋陶瓷在燒制之前很重要的一環(huán)是采土。其做法為:一、分析土質。二、人工試探。三、打洞取土。自1990年改為石油氣爐煅燒,加上水輪機帶動機碓、電動壓坯機、大型真空煉泥機、球磨機等新工藝的采用,使產品質量更上乘。特別是青花瓷器的質量和銷量更創(chuàng)歷史最高水平。
陂洋陶瓷具有實用意義,它利用不同材料的固有特性,如質地、色彩和形態(tài)的特征,將其巧妙地加工成精美的工藝品;同時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造型、色彩、紋飾樸素、單純、鮮明;此外,它通過高溫燒制,令原料中各種金屬成分氧化、還原等,變化成青白色的晶亮瓷器,永不變色。
陂洋陶瓷是植根于民間的一種民族工藝,不僅很好促進了當?shù)亟洕姆睒s,更重要的是促進民間藝術的發(fā)展。對進一步傳承民族的優(yōu)秀工藝,傳承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有著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