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高架蕩秋千活動是一項高難度的煅煉膽色和增強體魄運動。具有高、飄、悠、巧、柔、美、歡的特點。是陸豐體育園地一朵盛開的奇葩。被列入陸豐市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甲子高架蕩秋千活動,是甲子群眾最喜愛的一項民俗傳統(tǒng)競技活動。歷史悠久,宋代前甲子便已有漁民蕩秋千之俗。但何時傳入則較難查考。
甲子群眾性蕩秋千以該鎮(zhèn)靠海邊的后溪社區(qū)后溪秋千為代表。后溪秋千,從小型秋千演變而來。人們生產(chǎn)勞動之余,常以蕩秋千為樂。后來發(fā)現(xiàn),蕩秋千竟對漁業(yè)生產(chǎn)有很大幫助。因過去漁船出海捕魚都以風帆帶動航行開展作業(yè)。由于船桅掛帆要依據(jù)風力風向定升降。有時如遇大風,或風帆索被打亂,造成風帆不能上下左右轉(zhuǎn)動,致使?jié)O船不能向前航行。這時,則需要“上桅手”在搖晃的船體中攀上十米高的桅桿去排除故障。然而,能攀高的“上桅手”卻實為難找。后來,后溪社區(qū)漁民為培養(yǎng)藝高膽大、身手輕捷的“上桅手”,遂搬來船桅,在陸地上構搭起高架秋千架,以給年輕漁民創(chuàng)造學習、鍛煉的機會。年輕漁民們在秋千架上擺蕩,看到船桅、船索、竹竿、木板,便好似置身船上的感覺。
數(shù)百年來,后溪高架蕩秋千成了群眾一種鍛煉身體、培養(yǎng)膽色的體育活動。每次活動,最先上秋千架的就是漁船上的“上桅手”。他們經(jīng)驗豐富,擺蕩起來從容自如,臉不變色,令人驚嘆。也由此吸引了不少青年上來試顯身手。很多優(yōu)秀“上桅手”多數(shù)從這一活動中獲得膽色和技巧。
甲子高架蕩秋千每兩年舉辦一次,舉辦時間多在正月元宵節(jié)前后。正月對于甲子人來說,是一個既忙碌又興奮,熱鬧又快樂的月份。這個月份甲子人的節(jié)日特別多,既有春節(jié)、元宵節(jié)、“天公生”等節(jié)日,又有鄰近各鄉(xiāng)各里時間不一的慶豐收,祈新年安康、六畜興旺、世事順心的“老爺生”。因此,正月甲子人節(jié)日連綿不斷,隨處都可看到一派熱鬧非凡、喜氣洋洋的場景。而甲子蕩秋千既作為一種體育活動,能健身壯體,又作為一種文娛活動,能增添節(jié)日氣氛,故深受甲子人的喜愛。
甲子高架秋千,設備比較簡單。多用木頭或鐵管制作。橫梁上系兩條繩索,下拴蹬踏的木板即可。甲子高架秋千高約八米,用四支木船桅作為支柱,每兩支一組交叉立一邊,中間用一大橫梁(俗稱楹母)將兩邊叉點串連,形成門字架。大橫梁下面設一小橫梁,中間用竹篾編織四個活動輪圈,連接著大橫梁和小橫梁,小橫梁連著“哪吒架”(人蹬踏和扶手支架)。人蹬踏在離地面高兩米的秋千板上。
甲子高架蕩秋千的場面常常令人嘆為觀止;顒訒r先由一兩人用竹竿將高架上秋千板連人推向一邊高處,并立即放開讓其迅逮回擺,后則由蕩秋千者憑著自己腰部、臂部和腿部的力量控制向前后擺蕩,越蕩越高。甲子高架秋千蕩到最高幅度時,秋千的繩幾乎可與地面平行。此時,蕩秋千者的姿勢矯健絕倫,如雄鷹凌空,自由自在。令人驚心眩目,嘆為觀止。博得周圍觀看者陣陣掌聲和歡呼聲。
甲子高架蕩秋千活動是一項高難度的煅煉膽色和增強體魄運動。已成為陸豐體育園地一朵盛開的奇葩。它具有高、飄、悠、巧、柔、美、歡的特點。需要體力、技巧,更需要勇敢的精神。充分體現(xiàn)了甲子人文雅的性格和勇敢向上的精神風貌,而且顯示了甲子漁民的健康體魄和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來源:《陸豐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