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廣東省汕尾市南溪村老人黃天樞藏書中的記載和部分知情者的敘述,“滾地金龍”始創(chuàng)于南宋,明嘉靖年間,黃氏光昭公一支從福建漳州移居廣東陸豐南溪村,帶來《滾地金龍演史傳》的傳本。黃氏南溪“滾地金龍”繁衍了十七代。后來由該村的金龍藝師、傳統(tǒng)武術(shù)師傳到陸豐潭西鎮(zhèn)深溝村,大安鎮(zhèn)的安博、下安聯(lián)、頂潭、安塘村,西南鎮(zhèn)的兩軍、下村,陸豐城東鎮(zhèn)的上神山村等地。
南溪村“滾地金龍”表演時,由二人鉆入“龍身被套”,一人舞龍頭,一人舞龍尾。整個表演過程分為“開場見禮”、“打圍巡洞”、“游潭戲水”、“抻筋洗鱗”、“伏蟄聞雷”、“迎雷起舞”、“駕云飛騰”、“收場還禮”八個舞段,表演中模仿的龍旋舞飛騰、戲水嬉耍、沉思奮醒、柔靜盤曲、勇猛奮進等動作。伴奏用威武雄壯、嘹亮開闊的海陸豐正字戲的“牌子大鑼鼓”,大嗩吶按不同的表演情節(jié)吹奏不同的曲調(diào),有【宮娥怨】、【哭皇天】、【山坡羊】、【八板頭】等曲牌。表情豐富、套路眾多、舞段精彩、技藝兼善是這個舞蹈的基本特點。
1996年,南溪村被廣東省文化廳授予“民族民間藝術(shù)之鄉(xiāng)”稱號,滾地金龍被編入《中國舞蹈志》,并在國家和省級地區(qū)的重大活動中多次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