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笙舞是苗、侗、水、仡佬等民族常跳的一種民間舞蹈,主要分布于貴州、云南兩省的大部分地區(qū),其種類繁多,動作千姿百態(tài)。而苗族蘆笙舞則主要分布于榕江縣的八開、樂里、平永、塔石、興華等鄉(xiāng)鎮(zhèn)的苗、侗、水等民族聚居地區(qū),尤以滾仲苗族所跳的蘆笙舞最為獨特。榕江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地跨珠江、長江流域,總面積3315.8平方公里,人口約33萬人,其中苗族人口占全縣人口的26.57℅,主要分布于古州、三江、平江、朗洞、計劃、興華、八開和兩汪等鄉(xiāng)鎮(zhèn)。滾仲是平江鄉(xiāng)的一個苗族自然村寨,座落在獅子山的山背上,位于平江鄉(xiāng)政府北約9公里山坡上,距縣城北19公里,海拔740公尺,轄5個自然村,共80余戶,居住著封、王、江、李和蔣五個姓氏的人戶,木瓦結構住房,塊狀聚落。農(nóng)戶以種植水稻為主,黃豆、油菜亦有出產(chǎn)。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至今仍有南城門遺址一處,四周有殘跡的滾仲汛城垣長約2里。
關于苗族蘆笙舞的淵源問題,歷來眾說紛紜,沒有詳細的記載。據(jù)當?shù)乩先私榻B,相傳很久以前,滾仲苗族一個叫構量的祖先,帶著一家人從江西搬遷出來。在搬遷過程中,他手里拿著一把蘆笙,在深山老林里尋找出路,但由于森林茂盛,荊棘滿地,起初無法找到出路,始終是圍繞著一個圓圈旋轉(這就是現(xiàn)在滾仲蘆笙舞以圓圈為表演軌道的原因),跟在后面的老太走累了,兩手在胸前擺動(這也是滾仲蘆笙舞中女性手上動作來原的緣由)。后來經(jīng)過千難萬險,克服重重困難,終于走出了森林,來到古州落腳,后輩的子孫們?yōu)榱思o念祖先,結合從生活勞動過程中模仿出來的各種勞動畫面,創(chuàng)制了蘆笙舞,并以圓圈為表演路線,F(xiàn)在苗族稱榕江為構量正是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從此之后,這支苗族在許多場合,通過吹奏和表演蘆笙舞來表示對祖先的敬重。
滾仲蘆笙舞表演時動作基本相似,但不同曲調有平、急、緩之分,相應的表演動作也有著微妙的變化。
演奏蘆笙舞是村寨之間以及村寨內部交流感情,增強民族凝聚力和交流生產(chǎn)、生活經(jīng)驗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是青年男女戀愛的重要途徑,蘆笙舞的傳承沒有固定模式,以農(nóng)戶家傳和村民愛好者之間相互學習吹奏、切磋,以及從師學藝等方式才使之得以傳承至今,F(xiàn)滾仲蘆笙舞的主要傳承人有:楊勝青、楊昌凡、楊勝軍、龍通竹等。
滾仲蘆笙舞的主要特點是蘆笙舞的表演是多人合舞,節(jié)奏以平、緩為主線,動作輕柔,以腳尖、踝、膝、腰、臀、肘和手臂為動作轉變的著力點,在蘆笙曲調的伴奏下,轉、旋中手腳靈活搭配。表演中上身只是左右搖擺(有大擺、小擺和細擺),下身緊隨蘆笙曲調變化,以圓圈為表演軌道,忽進忽退,錯落中井然有序,節(jié)奏明快。滾仲蘆笙表演形象地再現(xiàn)了苗族人民在遷徙中和定居后的許多生活畫面,多出現(xiàn)在婚喪嫁娶、新屋落成、祭祀活動以及逢年過節(jié)等場合,為男女青年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同時,對加強村寨之間和本寨內部各族人民的相互交流,建立深厚的民族感情,增強民族凝聚力等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舞蹈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該民族歷史文化生活的真實反映。許多生活內容場景和文化,通過舞蹈直接或間接地體現(xiàn)出來。而滾仲蘆笙舞中,保存至今的舞蹈內容相當少,除了戀愛舞蹈的動作和內容保存還算完好外,娛樂、生活禮儀、喪事等等舞蹈內容已經(jīng)失傳,只留下曲譜,現(xiàn)在既能熟練地演奏蘆笙舞,又能較大范圍知道表演內容的表演師傅,年齡大多已在60歲以上,而現(xiàn)在的年輕人,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對學習民族舞蹈的極積性不高,隨著老人們的離去,舞蹈的傳承前景不容樂觀,在傳承問題上出現(xiàn)了青黃不接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