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板凳舞主要流傳在貴州省黔東南州的凱里市及周邊地區(qū)。該市位于貴州省的東部,黔東南的西部,清水江上游,苗嶺東北麓,是黔東南苗侗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全市面積1306平方公里,所轄10個鄉(xiāng)鎮(zhèn),5個街道辦事處,人口約45萬人,其中苗族人口占63%,少數(shù)民族占全市總?cè)丝诘?4%,是一個以苗族為主體,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凱里地處云貴高原東側(cè)的梯級狀大斜坡帶,橫跨黔中山原和黔東中低山丘陵兩個地貌區(qū),最高海拔1447米,最低海拔329米,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97%,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苗族板凳舞的流傳源遠流長,其產(chǎn)生的歷史缺少記載,多數(shù)苗族人認為,板凳舞與蘆笙舞一樣,萌發(fā)于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年天大旱,百草凋謝,五谷不生。清水江的龍?zhí)颖煌吕先藲⑺懒,尸體浮在水面上,引起氣候反常。于是,當(dāng)?shù)厝苏垇砣坏赂咄氐睦先,來到江邊,分別用十二個蛋、十二支香、十二砣粑粑供奉天神和龍王,并燒香燒紙,向天神龍王賠罪,請求降雨于人間。人們只好成群結(jié)對沿著江邊到處呼喊。天上的姜央聽到了呼喊聲,請求見雷公,請求開恩降雨。雷公不理,反而把姜央罵了一頓。為了解除百姓苦難,姜央想來想去,砍來竹子做成竹簫,吹奏出優(yōu)美動聽的曲子。雷公聽到曲子,十分高興,也拿起兩根小板凳“啪啪”地敲打起來,并且不停地歡跳。雷公的板凳舞感動了天神龍王,于是給人間降下雨來。天下的人們興高采烈,也拿板凳跟著雷公跳起舞來。從此以后,板凳舞就在清水江一帶和高坡上的苗族中流傳下來了。
凱里的苗族板凳舞,是苗族婦女酒后即興的一種舞蹈,與酒相存,無酒無舞。板凳舞是苗家人喝酒助興的舞蹈,婦女們借酒興而起舞。舞時,腳踩腳,板凳和0 相撞,妙趣橫生。同時,舞興助酒興,直到人醉興盡。因此,板凳舞又是苗家人的醉舞。
在凱里苗寨里,每逢“滿月”酒、過春節(jié),酒后,就興跳板凳舞。跳舞的苗族婦女,上穿對襟衣,下穿中短裙,每人雙手各拿一只小板凳,邊敲板凳邊從場壩的兩邊跳向中央,圍成圈。舞蹈的動作是:先出右腳向前,腳跟踩三下(有的地方只點兩下),手中的板凳也敲三下(有的地方只敲兩下),然后換左腳重復(fù)右腳的動作,節(jié)奏是3/4拍或4/4拍。之后,隊形變成兩隊,面對面地跳,跳的動作和節(jié)奏如前,邊跳邊伸出手中的板凳相互擊兩下。跳舞時,舞者故意相互踩對方的腳,0 對0 相互撞擊,身上的裙子飛揚,妙趣橫生,如此反復(fù)狂舞狂敲,手中的板凳有的被敲破?吹接邪宓是闷,主人家高興地來敬酒助興,意思是板凳打破是“打發(fā)”。跳舞之中,誰的腳步錯了,走錯了隊形,就要被罰酒。喝了酒后,婦女們借著酒興又狂跳起來,直到盡興方休。
凱里板凳舞的舞蹈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只跳不唱,以爐山鎮(zhèn)為代表;另一種是又跳又唱,分別以旁海、三棵樹兩地為代表,唱的內(nèi)容大致有:“親家喲/親家喲/親家真親喲/親家的鼻子又長又長/傻乎乎去扛木頭/扛不動喲/用力扛……”意思是窮親家攀富親家,攀不上也用力攀。凱里的苗家人認為,板凳舞是慶賀喜事和節(jié)日的舞蹈,只有嫁娶、生子“做滿月”以及“過年”等喜事和節(jié)日跳。
苗族板凳舞發(fā)源于原始社會,生長在民間,是一種原汁原味的古代舞,是苗族婦女酒后自娛性的一種舞蹈。它因酒興而起,它的動作粗獷,激越、表情熱情奔放,表現(xiàn)了苗族人民不屈不撓的性格,吸引遠鄉(xiāng)近鄰親朋好友或喝酒或跳舞,使感情得到釋放,親情更加融洽。因此,它是增進民族團結(jié),建設(shè)農(nóng)村和諧人際關(guān)系的紐帶。
苗族板凳舞經(jīng)歷了原始社會的萌發(fā)期,封建社會發(fā)展期,新中國成立后的興盛期,“文革”十年由于破“四舊”,板凳舞進入衰落期。改革開放后,隨著農(nóng)民生活的改善,各種民間節(jié)日重新恢復(fù),板凳舞又在苗族人民中間興盛開來。但近十幾年來,由于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外來文化的沖擊,苗族中不少年青人失去了學(xué)習(xí)本民族文化和舞蹈的興趣,板凳舞只有中老年人跳,后繼乏人,有失傳的危險。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