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貝苗族服飾是榕江縣苗族民族服飾中極具代表性的苗族服飾之一。它以獨特的手法、細膩的制作工序、單調中又穿插、揉和各種花紋圖案等特點。榕江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東南部,地跨珠江、長江流域上游地帶,人口約33萬,居住著苗、侗、水、瑤等十多個民族。各族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特別是擺貝村一帶的苗族服飾文化更具代表性。擺貝村,位于縣城西端41.5公里處,距鄉(xiāng)政府西北面2.5公里。座落在風景秀麗、森林茂密的一個山坡上,全村10個村民小組,300余戶、1600余人。
擺貝苗族服飾起源于何時,據(jù)當?shù)毓鸥鑲黜灒骸鞍嬴B衣制作產生于明朝末年,是當時榕江的一個旺族(陸氏)為了紀念被洪水沖走的兒子,召集全榕江制作服飾技術最精湛的師傅共同研究創(chuàng)造出來的。”后來,人們模仿其花樣圖案,逐漸發(fā)展演變而來。
擺貝苗族服飾分為便裝和盛裝,便裝的制作工序與侗、布依等民族的服飾制作基本相同。擺貝百鳥衣主要是由上衣、圍腰、擺裙三部分組成。制作工序有以下幾個流程。首先,把土布和水牛皮共同放進水里混煮6個小時,把它撈上來,晾干,放進藍靛水中混攪,提上來再晾干,再放進藍靛水中浸泡,如此反復幾道,直到看見土布顏色開始變藍。其次,把上述制好的土布放進豆?jié){水中混合攪拌,晾干,用滾筒把布折疊起來,放在錘布碓中舂。再把土布放在甑子上蒸2個小時,再拿上來,曬干。然后放進藍靛水中浸泡,反反復復如此,直到土布變成黑色。再次,把染成黑色的土布放在平板上,用沙布包生豬血在平板上來回揉搓,直至土布的顏色由黑色慢慢變成紫紅色為止。將其曬干,用錘子敲打,把布完全錘軟,再放在甑子上蒸2個小時,然后再晾干。將上述制好的土布,用剪刀按服飾的模樣分段剪開,然后用針、線將它們與其它已織好圖案的花布縫合拼揍,制成尺寸不同的男、女式樣服飾。關于服飾圖案的制作,制作者用一層構皮紙(一種用構樹制成的紙)做底布,外鑲相等尺寸的綠色綢緞,再鑲上用構皮紙剪成的各種花紋圖案,然后用針和各種不同顏色的線沿著圖案刺繡,從而完成了整件衣服的部分花紋圖案。另外,有的花布圖案是在織布時直接用不同顏色的線以一定的圖案模式織成的,織這類有圖案的花布過程十分精細,最為費功費時,往往一尺如此的布要花上半個月的時間。而頭飾的裝扮有銀飾和頭帕之分,銀飾式樣較多,沒有固定的樣式。頭帕多為織布制作而成,圖案以山川河流為主。服飾上的圖案以花、鳥、蟲、魚、鏈子、山川河流等為主,另外,還融合了漢族的圖案,如背部的龍、蛇(蛇身鳳頭)鳳等,衣袖以花樣居多,代表著這支民族對鳥的圖騰崇拜。圍腰通過繡、織、蠟染等方式制作而成,圖案以花樣居多,有已婚和未婚之分。裙子:有百褶裙和柳葉條形兩種樣式,百褶裙為染好的豬肝色布料制成,扇面形,沒有圖案花紋。柳葉條形均為繡花圖案,是用構皮紙和綠色絲綢制作而成,圖案為蜘蛛、螃蟹、螞蛭、蛇、鳳凰和花鳥等。裙擺:是當?shù)氐墨C戶在平日的捕獵中收集各種鳥的白色羽毛,用針、線從毛桿中穿過,織成類似于羽毛球狀的花,分別固定在裙子的下端制作而成。綁腿:由綁套和綁帶兩部分組成,綁帶多為一尺,圖案以花、樹和山川河流為主,反映著苗族人民在遷徙過程中被迫兩地分離,隔河相望的場景。
擺貝苗族服飾是對襟開的土布衣裳,都是以鳥類為主圖案,同時還有蟲、魚、花、山川河流等。制作中蠟染、繡、織等方法,以及滾、軋、揉、舂、錘等工序,細膩而具有創(chuàng)意,是該民族人民自制服飾的土方法,具有一定的民族地域性。同時,服飾制作中原材料的搭配,顏料調和以及滾、軋、揉、舂、錘等工序,把握相當精確。擺貝苗族服飾具有很高的審美和科研價值。
近年以來,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電視等娛樂媒介深入農村,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改變,現(xiàn)代服飾藝術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和鐘愛,忽略了對傳統(tǒng)民族工藝的繼承和發(fā)揚,使得服飾制作人才相當匱乏,出現(xiàn)了后繼無人的嚴峻局面,精湛的制作技術和精美的服飾藝術逐漸失傳。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