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花鼓舞”由新場鄉(xiāng)尖坡村小堯組村民原創(chuàng),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尖坡村位于烏當區(qū)新場鄉(xiāng)人民政府西北部,距鄉(xiāng)政府所在地10公里左右,屬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整個組以苗族為主,主要居住著楊姓、馬姓兩大家族,共50余戶人家。東與新場鄉(xiāng)谷溪村相接,南與新場鄉(xiāng)大壩村相接,西與修文縣扎佐鎮(zhèn)相接,北與六屯鄉(xiāng)獨山村相接。此地環(huán)境優(yōu)美,森林資源十分豐富,交通便利。有三千余畝金果梨林園和已開發(fā)的“牛鼻水”峽谷風景區(qū)。
據(jù)傳,古時候,苗族人經常被朝廷追殺,為了躲避追殺,他們四處逃難,有的躲進深山,居無定所。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逃難中,從高山上摔下,不幸死在半山樹叉上,當他的親人們發(fā)現(xiàn)時已經死了。但是,又無法取回尸體,為了不讓鳥和野獸來吃老人的尸體,所以他的族人們就不停的敲打木盆、用竹筒不停的吹,發(fā)出聲響,以此把鳥獸驅趕走,達到保全尸體的目的。這樣經過了很長的時間,直到老人的尸體自然落下埋葬。因為老人死的時間是農歷的四月初八,所以每逢每年的這一天,他的后人們都以這種方式祭祖,經過不停的演變,發(fā)展至今,木盆被花鼓代替,竹筒被蘆笙代替,經過無數(shù)代的傳承,也就有了今天的花鼓舞。
花鼓舞表演動作千變萬化,大體有勞動生產動作、生活動作、武術動作和模仿動物動作四類。男子鼓舞動作有“雞公啄米”、“鱉鴛伸腿”、“肩荷擔"等,女子鼓舞動作有“美女梳頭”、“穿衣整容”、“燒茶煮飯”、“巧媳織錦”、“桃花繡朵"、“鋪床理被”、“春稚推磨”等。苗族花鼓主要舞段有:1、桁跋吠—對撾;2、桁嘿吠—前后過撾;3、硌斗—勾一甩;4、櫨哪基—空笙步;5、含機步;6、拯企—挲紗步;7、斗荏—侄立;8、斗荏篩跟斗—跟斗倒立;9、仙女散花;10倒掛金鉤。其中“櫨哪基”、“斗荏得跟頭”、“倒掛金鉤”、“仙女散女”等都是這支苗族特有的動作。舞蹈以“腿靈、腳踮、胯擺、腳腕活、轉體快”為動作特作。如“櫨哪基”和“仙女散花”都是以快速旋轉單腳跳為動律特征的舞蹈的段落,要求舞都做前抬大腿連續(xù)團體跳動作,要連續(xù)、快速,氣氛異常歡快!岸奋蠛Y跟頭”中的“前滾翻”、“后滾翻”、“倒立”都表現(xiàn)了舞者高超的技能!暗箳旖疸^”帶有較濃的雜技性。它是一個騎在另一個的雙肩上,上面的后仰“倒掛”在下面人的背后,下面的人用雙肘緊壓“倒掛”者的雙腳。表現(xiàn)了兩舞者的默契與協(xié)調!跋膳⒒ā笔羌磁d性、隨意性極強的舞蹈段落。舞蹈的移動路線和組合圖形主要有“跳圈”、“一進一退”、“對稱”、“自由移位”等。其中的“自由移位”是舞者情緒高漲時所用,而跳、跑、邁、躍、騰、轉等無一不在其中。
苗族花鼓舞是以鼓和蘆笙為主進行表演,道具簡單,無固定場所玩耍,場面熱鬧,氣氛歡快,是苗族同胞流傳下來的集體創(chuàng)作的結晶,它生長在農村,深深扎根于基層民族地區(qū),承載著苗族同胞的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新場小堯這支苗族是從外地遷移而來,時間約兩百年,主要由苗族楊姓、馬姓進行傳承。20世紀50年代初期至今,小堯花鼓表演形式有所改變,主要是以慶祝豐收、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自娛自樂為主要目的。現(xiàn)傳承人以楊少成、馬玉江等苗族青年為主要代表。
苗族花鼓舞主要源于苗族民間活動,經過不斷演變至今,由于舞蹈動作難度大,表演中涉及樂器,還需具有一定的音樂知識才能表演,表演中有許多竅門,所以一直由寨中楊姓、馬姓為主進行傳承,至今從不外傳。同時,由于地方經濟困難,對苗族花鼓舞的投入力度不夠,導致目前處于停滯階段。加之現(xiàn)有的傳人大部分年齡過大,以前熟悉整套鼓舞的女孩已經出嫁,又因當?shù)啬贻p人外出務工的人較多,熟悉鼓舞的人較少,導致目前瀕臨失傳。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