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長鼓舞,是生活在貴定云霧山中苗族(海葩)同胞歡慶豐收,慶賀太平的藝術表現(xiàn)。主要分布在貴定西南面的云霧鎮(zhèn)、昌明鎮(zhèn)、沿山鎮(zhèn)、猴場堡鄉(xiāng)和都六鄉(xiāng)。貴定縣境內多民族雜居,苗族是主要少數(shù)民族之一,并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有著悠久的歷史,支系較多。其中的海葩苗,他們一般居住在高山、半高山和深山峽谷,村寨有水,水資源豐富,森林茂密,山川秀麗。
海葩苗為苗族一支系,據(jù)傳說此支系來自大海,服飾配以海貝而得族名。以歌記事,吹笙擊鼓的長鼓舞是此民族在長期的農耕生產生活中發(fā)展而來的。唐代劉昀《嶺南錄異》記載:“苗蠻王宴漢官于百花前,設舞鼓騰踏奏笙”。從隋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建賓化縣于大平伐”時“蠻酋以伶鼓舞笙樂奏之”時間算,長鼓舞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是苗族在唐代的文化遺存。
長鼓舞是海葩苗族人民最熱鬧,最隆重的祭祀性活動“牛打場”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芭4驁觥钡臅r間,按祖先規(guī)定“六年一小祭,十三年一中祭,六十年一大祭”。牛打場的儀式:分為踩場、斗牛、祭祖三大部分。前二部分以跳蘆笙舞為主,祭祖時以擊銅鼓、長鼓為主。長鼓舞根據(jù)活動內容的不同,有兩種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
在“踩場”、“斗!敝,表演形式以蘆笙舞為主,銅鼓、長鼓僅起著伴奏作用。表演時,選英俊的苗族未婚的男青年二至六人以上不等吹笙前導,一群盛裝打扮的姑娘,二人以上不等組成一組,形成多排,尾隨其后,沿順時繞圓圈而行。姑娘跟得越多,蘆笙手被認為越有出息。尾隨的姑娘們則根據(jù)蘆笙曲的變化和吹笙領舞者的指揮,不斷變換著舞蹈動作,女舞者雙腳“并步”,腳跟踮起,重心落于前腳掌、腳踝用力,雙膝微屈,富有彈性和韌性的上下閃顫,伴以五指互相交叉握手,小臂相靠或互挽前臂的上下自然擺動及前后晃浪上身。蘆笙手動作,主要也是腿步的變化,穩(wěn)重而又樸實。這種蘆笙舞的另一個特點是蘆笙曲與舞者的舞步絲絲入扣,但卻不與銅鼓長鼓點合拍同步,故而形成鼓點只是烘托氣氛之作用,并- 舞蹈的節(jié)奏。
在“祭祖”時,此舞的表現(xiàn)形式卻是以銅鼓長鼓為主,不用蘆笙伴奏。表演時,擊鼓者始終不離開銅鼓和長鼓,舞蹈動作很少,但鼓點變化極多,共有十九種。此外,長鼓還用于海葩苗喪葬,其鼓點變化隨特定場景而變,由慢到快,由快到慢,由強到弱,由弱到強,時而高亢,奔放時如萬馬奔騰,激動人心,時而低沉,如泣如訴,凄慘悲哀,黯然淚下。
長鼓舞是集長鼓、銅鼓、蘆笙為一體,配以女子舞蹈的藝術大展演,體現(xiàn)了苗族古老的歷史和本土文化,充分展示了苗族民間藝術豐富多彩的存在狀況和高度的藝術成就,它被當作苗族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之一加以傳承,承載著海葩苗許多重大歷史文化信息,苗族長鼓舞不僅僅反映了苗族的歷史文化,同時,還極大豐富和滿足了現(xiàn)代社會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通過以歌舞娛神的形式祭祀自己的祖先,成為海葩苗族文化傳統(tǒng)得以保持和延續(xù)的重要因素。
長鼓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仍是活態(tài)文化,是與人的活動息息相關的,是靠人傳承下來的,但是面對當今時代變遷和受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長鼓舞這一古老的苗族舞蹈正面臨著逐漸消失的危機,在改革開放條件下,隨著城鄉(xiāng)建設的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多數(shù)青年男女外出務工,留在家鄉(xiāng)的人減少且偏老或年幼,并且青年人學習長鼓舞的興趣減弱甚至消失,能擊長鼓和銅鼓的男子寥寥無幾,能者年歲已高,這樣長鼓舞將面臨傳承脫節(jié)、后繼乏人的險狀。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