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民間文學《珠郎娘美》侗語稱為“暖”(“暖”是侗族對故事傳說的統(tǒng)稱)。傳說在古州三寶寨頭寨,有位美麗的侗族姑娘娘美,愛上了名叫珠郎的后生。當時侗家有“女返娘頭”的婚俗即姑家養(yǎng)女必嫁舅家人,娘美被逼嫁表哥,于是珠郎娘美二人連夜私奔到貫洞村。財主銀宜看娘美漂亮想霸占她,寨老蠻松貪財訂毒計,在“長劍坡”銀宜殺死了珠郎。娘美含悲忍淚,以自己的聰明才智終于尋到夫骨,查出謀害親夫的銀宜。她勇敢地登上鼓樓擊鼓,并以:“七百貫洞誰仗義,替我埋骨我愿與他再成親”的話來引出仇人銀宜,當二人一路找墳地時,娘美以“傷死之人不能聽到雞犬聲”把銀宜引到遠離貫洞的荒山,當銀宜挖坑時娘美又以“野死白骨坑要深”的話來耗盡銀宜精力,最后乘其勾腰坑底時揮刀殺死了謀害親夫的仇人……。
《珠郎娘美》侗語口傳敘事歌是用侗語創(chuàng)作,用侗語侗歌形式唱誦的,流傳于從江縣東北部侗族地區(qū)村寨,傳播到鄰近黎平縣、榕江縣和鄰省區(qū)如廣西三江縣、大苗山等地。從江縣位于貴州省黔東南邊緣,湘桂兩省區(qū)交界處,全縣面積3244.3平方公里。全縣人口約33萬人,少數(shù)民族人口占94%,其中苗、侗族人口占總?cè)丝诘?0%以上。榕江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都柳江中上游,全縣面積3315.8平方公里,全縣總?cè)丝诩s34萬人。是一個以少數(shù)民族為主的農(nóng)業(yè)縣,侗、苗、水、瑤等15個少數(shù)民族占總?cè)丝诘?4.2%。
《珠郎娘美》敘事歌長有880句,共有1760行。敘事歌有兩種唱法:一種是不用樂器伴奏的女聲演唱,也稱合唱,一人領(lǐng)唱上半句,眾人合唱下半句的唱誦形式;一種是男聲(一人)唱敘事歌時,用大琵琶伴奏,一人自彈自唱,用牛腿琴伴奏。自拉自唱,中間交待人物時,都用韻白。伴奏主要樂器大琵琶侗語稱“貝巴勞”,四耳,四根弦。其聲渾厚,最適合伴奏敘事歌。牛腿琴侗語稱“果吉”,樣式像牛腿,故稱“牛腿琴”,兩耳、二弦,奏時如小提琴樣橫拉,以琴頸為指板,五度定音,其聲渾厚,適合伴奏敘事歌。民間故事《珠郎娘美》流傳各地雖以不同形式演唱,但內(nèi)容都一樣,只在故事結(jié)局有不同版本。故事情節(jié)有娘美為夫報仇后逃離貫洞,昏倒在山林里,得到麻風病人吉謬相救。后來,在娘美煮粥時有一條能醫(yī)好麻風病的撂棒蛇跳進粥鍋,吉謬吃粥后病愈,二人結(jié)為夫妻,遠走高飛,再尋幸福。
因歷史上種種原因,侗族沒有文字。一切文化藝術(shù)全部以侗歌形式口耳相傳,因此,侗族又被人稱之為“歌”的民族。侗歌種類繁多,敘事歌僅是其中一類。早在明朝時期,以彈琵琶、胡琴(即牛腿琴)伴奏侗歌已廣為流行!抖弊逋ㄓ[》有如是記載:“君”體文學(侗族把唱誦故事的敘事歌稱為“嘎君”,簡稱“君”。)于明末清初已在侗族地區(qū)廣為流行。比較著名的、古老的作品有“《美道之歌》、《善郎娥美》、《金漢烈美》、《珠郎娘美》……”。由此可見,明末清初,《珠郎娘美》敘事歌已廣為流行。對于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侗鄉(xiāng)老一輩人一致認為是“陸大用”。他們的依據(jù)來自侗族史歌“……都說大用把‘暖’變成‘君’/是他編歌唱古今/文彩諷干將‘君’變成戲/今人替扮演古人/……”。也就是說先有歌師陸大用,編創(chuàng)了說唱藝術(shù)“君”敘事歌來演唱故事,后來才有戲祖吳文彩、張諷干,把敘事歌“君”變成戲文。據(jù)普查,侗戲的唱詞基本上就是敘事歌的歌詞。敘事歌產(chǎn)生于明朝,而侗戲創(chuàng)始于清道光年間。
《珠郎娘美》從開始時的民間故事,發(fā)展到說唱體的民間曲藝、綜合體的戲劇、電影、電視,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過程。民間故事階段,多數(shù)為中老年人在勞動之余多種場合向晚輩講述《珠郎娘美》的愛情故事,能說者繪聲繪色,有頭有尾,滔滔不絕。說唱和戲劇產(chǎn)生之后,說故事仍在民間流行。說唱(曲藝)階段,民間藝人將侗族故事《珠郎娘美》編成敘事長歌或敘事說唱。敘事長歌不加說白,一唱到底,敘事說唱則又說又唱,唱詞音韻與侗歌相同。演唱者多為有一定閱歷的歌師或說唱藝人,用侗族民間樂器果吉或琵琶伴奏,自拉(彈)自唱。說唱地點多在鼓樓、曬壩的公眾場合,小范圍也可以在火塘邊或廊檐下。侗戲于道光年間誕生,有了侗戲之后,各地的侗戲師都先后將侗族故事《珠郎娘美》改編成侗戲搬上舞臺。
用侗語創(chuàng)作,用侗語傳唱,這是《珠郎娘美》敘事歌傳承的基本特征。《珠郎娘美》敘事歌是當代侗族文化寶庫中一筆珍貴的文學遺產(chǎn),是封建時代侗鄉(xiāng)男女青年渴望自由、追求平等的吶喊。敘事歌中的娘美形象,是侗族人民為平等而抗爭后的女性英雄形象,象征著侗族人民勤勞、智慧、善良而不屈的性格!吨槔赡锩馈窋⑹赂枋恰熬斌w文學,其傳唱有兩種形式:清唱和樂器伴奏唱誦兩種。清唱為女聲唱法:一人領(lǐng)唱上半句,眾人合唱下半句,尾歌稱“附歌”,領(lǐng)唱者唱高音部,合唱者唱低音部;樂器伴奏是男聲唱敘事歌時,一人自彈自唱,中間有插白,也是韻白。同時,侗族敘事歌的字句長短不一,但卻十分講究腰韻和尾韻。尾韻也和其他詩體文學一樣,一韻到底。但腰韻卻千變?nèi)f化。
侗族民間故事《珠郎娘美》以說故事、說唱故事和表演故事(戲。┑谋憩F(xiàn)形式口耳傳承,兼借用“漢字記侗音”的文本傳承,語言樸實生動,情節(jié)曲折感人,民族風情濃郁,內(nèi)容與表現(xiàn)形式結(jié)合緊密,是侗族文藝的精品,是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的典范。它充分顯示了侗民族以“歌”化人,以“歌”教人,以“歌”育人的功能,對侗族敘事詩歌的形成與發(fā)展有著重大影響。自《珠郎娘美》作品流行后,幾乎所有的侗族民間故事與傳說,都借鑒其創(chuàng)作手法,改編成敘事歌來唱誦故事!吨槔赡锩馈肥嵌弊迦嗣駛鹘y(tǒng)文化的突出表現(xiàn)形式,它記述著侗族人民的精神、信仰、價值取向與追求,以及侗族古老村寨歷史演變的足跡,涉及到侗族人民衣食住行等方面,它植根于侗民群體的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歷史之中,在該民族群體中起著確認文化身份的作用。
對《珠郎娘美》敘事歌的傳承有重大影響的代表性歌手(“君”師)有兩大譜系:一是灑洞譜系:1、梁紹華,男,從江縣洛香鎮(zhèn)灑洞人,師從其伯父,梁紹華傳子梁佩賢,佩賢傳婿張開華,共傳下4代人。2、張開華,從江灑洞人,是灑洞譜系最著名的“君”師與戲師,下傳兩代人,授徒300余人,足跡遍黎平、從江、榕江三縣侗族村寨。3、梁茂修,男,從師張開華,是著名的歌師、“君”師,受邀到鄰。▍^(qū))、鄰縣傳唱與傳授《珠郎娘美》敘事歌和戲。二是龍圖譜系:1、梁本珍,男,從江縣貫洞龍圖寨人。師從于梁紹華,授徒梁丙文,梁丙文傳梁紹序,紹序傳梁華儀,華儀傳梁思玉,傳徒梁華志等,共五代人。梁本珍于1957年,帶學員頭一個走出山門,到北京參加《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大會》,是他把《珠郎娘美》帶到首都北京,登上了大雅之堂,讓全國人民開始了解侗族文化。2、梁華儀,男,他是繼梁本珍之后,又一位著名的“君”師。中國社科院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所保留有他全套《珠郎娘美》唱誦錄音及文字資料。3、梁華志,從師于梁華儀,是如今龍圖譜系唯一能從頭到尾唱完880句《珠郎娘美》敘事歌的傳承人。
說唱《珠郎娘美》可分為果吉拉唱和琵琶彈唱兩個支系:一是果吉拉唱1、盲藝人吳令師傅,從江縣小黃人,民國年間已享有盛名,他的徒弟有潘老替(四寨)、潘和安(小黃)、潘甫騰(小黃)。潘老替的徒弟有吳定輝(銅關(guān))、吳景松(巖洞鎮(zhèn))等。2、甫汪,從江九洞人,民國年間享有盛名,他的徒弟有甫海(車寨)、吳枝林(車寨)、甫銀寶(增盈)等;3、甫海,三寶侗鄉(xiāng)人,解放初就出了名,他的徒弟有甫韋、甫建、楊昌富、石榮成(均車寨人)等。二是琵琶彈唱1、吳金松,黎平東郎人,民國年間享有盛名,他的徒弟有梁華儀(龍圖)、姚成仁(東郎)等。2、吳居敬,三江林溪人,解放初就影響很大,他的徒弟有吳貴元(林溪)、吳永勛(八江)、龍?zhí)旄#〞窠┑取?
侗戲師徒傳承有:侗戲鼻祖吳文彩,黎平臘洞人,他的徒弟遍布黎榕從三縣,清代主要有張宏干、吳通簡、石玉秀等;民國年間有臘洞吳世隆、楊勝高等,楊勝高的徒弟有吳定國、趙永佳(均為茅貢人)等。梁紹華,從江新安人,早在民國年間就享有盛名,他的徒弟有梁普安、梁華儀、梁松年等;梁普安徒弟有梁維安等。吳章富戲師,從江高增人,他的徒弟有吳增賢、吳老平等。吳居敬的徒弟有吳貴元、楊通山、鄭煥(均廣西三江人)等。甫海的徒弟有張財、乃文敏、成萬昌(均三寶車寨人)等;乃雙華,三寶侗鄉(xiāng)中寶人,她的徒弟有楊燦榮、楊永昌、梁培仙(均三寶侗鄉(xiāng)中寶人)等;楊成林,三寶侗鄉(xiāng)車寨人,他的徒弟有普虹(車寨);普虹的徒弟有楊艷紅(女)、楊世華、楊勇蘭(女)等。
隨著全球化趨勢加強和現(xiàn)代化進程加快,侗族地區(qū)也發(fā)生了巨變。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發(fā)生強烈的碰撞,侗鄉(xiāng)從普及六年義務(wù)教育到普及九年義務(wù)教育,青少年兒童都進學校接受正規(guī)文化教育,中小學畢業(yè)后的青少年,有的繼續(xù)升高中讀大學,回鄉(xiāng)的畢業(yè)生也紛紛外出打工謀生,動搖了民間侗戲班、侗歌班根基,說唱藝人老化,民族文化傳承發(fā)生了危機,《珠郎娘美》已到了瀕臨失傳的境地。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