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達慕”蒙古語,是娛樂、游藝的意思。那達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最早記載那達慕活動的是畏兀兒蒙文。當時那達慕祝頌詞中說:“得心應手的馬頭琴聲,悠揚動聽;潔白無瑕的哈達閃閃發(fā)光;傳統(tǒng)的三項‘那達’、接連不斷;蒙古族力士,整隊上場”。公元1225年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上記載:成吉思汗征服了花剌子模后,在布哈蘇齊海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那達慕大會,以慶祝勝利。
清代,那達慕逐步演變?yōu)楣俜蕉ㄆ谡偌挠薪M織、有目的的草原盛會。其規(guī)模、形式和內容都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當時,郭爾羅斯境內的蒙古族王公貴族,由旗或各個努特克、蘇木為單位,每年或三年舉行一次那達慕大會,對得勝者分別獎給全鞍馬、牛羊等獎品。隨著佛教在郭爾羅斯草原的傳播和興盛,蒙古族王公貴族和喇嘛經(jīng)常將那達慕和祭敖包一同舉行。使那達慕混進了跳鬼舞、念佛經(jīng)等迷信活動。商貿活動由于商人與王公貴族互相勾結,商品價格昂貴,而畜產(chǎn)品價格低廉,蒙古族勞動人民在經(jīng)濟上受到剝削。
解放后,那達慕大會真正成為勞動人民的盛會。蒙古族群眾有組織的開展文體活動、商貿活動,成為草原上隆重熱烈的民族節(jié)慶活動。
那達慕是蒙古族傳統(tǒng)的群眾性盛會。一般選盛夏或金秋時節(jié)在遼闊的草原上舉行。期間,蒙漢各族人民載歌載舞歡聚一堂,舉行文體和經(jīng)貿活動。那達慕大會主要競技活動有摔跤、射箭、賽馬三項,被稱為蒙古族男子“三藝”,蒙古語稱“額勒,固日本,那達慕”。
在郭爾羅斯草原上,除了傳統(tǒng)的男子三項技藝比賽外,投布魯活動被列為那達慕大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并且擴大規(guī)模、增設秋千、跳板、田徑、球類比賽、文藝演出等活動。
那達慕在前郭爾羅斯得到了較好的傳承。截止2006年,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已成功舉辦了17屆那達慕大會。每屆那達慕大會,都有數(shù)萬乃至數(shù)十萬群眾參加。大會要舉行多種群眾性文體活動,如祭祀敖包、文藝匯演、體育比賽及商貿活動。其中,最為壯觀的活動是具有民族傳統(tǒng)特征的賽馬、摔跤、射箭、投布魯?shù)软椄偧蓟顒。比賽時,選手們精神抖擻,在數(shù)萬觀眾的歡呼聲中奮力拼搏,充分顯示著馬背民族的英雄氣慨和草原文化的久遠歷史,是人們非常重視的活動。
前郭爾羅斯的那達慕大會一般在查干花草原、查干淖爾草原舉行。在1986至2000年的十四屆、十五屆、十六屆那達慕大會上又增加了蒙古琴書、歌舞專場、體操表演、電影放映、實物圖片展覽、物資交流、表彰勞動模范和總結經(jīng)驗等活動內容十分豐富,充滿文化的多樣性。那達慕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體育盛會,也是草原上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它增加人民的體質,突出了人們的智慧創(chuàng)造,在多種比賽和競技中使人們的思想和精神得到充分的展示。
信息來源: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