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火也稱為“祭灶”,是郭爾羅斯蒙古族的一種古老傳統(tǒng)習俗。因為郭爾羅斯蒙古族特別崇敬火神,認為爐灶是火神所在地,是家道或家族興旺的象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明。平時蒙古包和房屋里的爐灶,火盆和篝火堆等,都被視為火神而加以崇拜,每逢年節(jié)、遷居或婚禮時,都要舉行祭祀。郭爾羅斯蒙古族婚俗中拜火就是重要內(nèi)容之一。
在郭爾羅斯,一般蒙古族以家庭為單位祭祀火神。最隆重的祭火儀式基本都在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日,傳說這一天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祭火儀式非常隆重,往往在一兩天前就開始灑掃庭院、房屋,準備祭品。傍晚,夜幕剛剛垂下,家主點燃一把香,繞行住宅一周,來到裝備好的火撐子前,舉香在火撐子左右各紅祭三匝,把香插在火盆內(nèi),祭儀便算開始。主要的祭品有奶豆腐、紅棗、葡萄、紅塘及其他食品,其中紅棗是不可缺少的供品。
部分家庭要熬稠粥,稱為“祭火飯”。一般用牛胸骨,也有用綿羊胸骨祭祀的。左右胸骨大多在二十七個以上。平民百姓一般也要用九個胸骨。
郭爾羅斯蒙古族祭火神、祭灶神的日期也略有不同。普通農(nóng)牧民的祭火都在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貴族和臺吉則在臘月二十四。有個別地方在秋季祭火,在婚禮上還要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