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燈活動發(fā)源于金壇市指前鎮(zhèn)蘆家村,是以象形魚為主要道具的一種傳統舞蹈,至今有120多年的歷史。在清末當地青龍廟的碑刻上、蘆家村陸氏的族譜史記中,舊時當地送春藝人的唱本里,便有關于指前魚燈的內容。指
前魚燈緣起于長蕩湖漁民的取兆討吉的習俗。由于世代生活在長蕩湖邊,舊時人們大都以捕魚為生。晚上,下湖捕魚的漁民們將燈盞掛在船頭,一是捕魚時在湖船上照明,二是保佑平安,祈求多捕魚蝦。后來該習俗從捕魚船上移至湖岸家屋,并在村里民戶中競相仿效,形成了按農歷約定時間,在各家屋舍“上燈”和“落燈”的風俗,所張掛的燈也逐漸被人們制成各種象形“魚”燈。此后,隨著魚燈品種和樣式的逐步發(fā)展,又由屋舍張掛延衍演變?yōu)楹⒆觽冩音[舞動的吉祥玩具,繼而發(fā)展成為一種融含地域生活內容的娛樂表演形式。
舊時,魚燈表演前,表演者應需先到廟里敬菩薩,然后沿附近村鎮(zhèn)所有路巷周游一圈,從上首開始每家每戶依次光臨。每到一戶,主人家皆要鳴放爆竹以示“接魚”。魚燈進屋后,表演者要唱歌說吉利話,還要給主人家送一對蠟燭,意為“送燈”。魚燈出門離開時,主人則會遞上紅包喜錢或香煙等物以示感謝。待每家每戶“送燈”完畢,便集中在一個大場上,開始表演《魚燈舞》。
指前魚燈的表演主要是以“魚”為道具,用竹篾或鐵絲做魚骨支體、外裹魚皮彩布、內裝燈飾而制作成各種象形“魚”狀。表演時,其道具分段或按魚態(tài)與人的軀肢巧妙聯動。魚燈一般在過年、廟會和喜慶場合,或應邀到戶主家中表演。魚燈表演時,先為“串陣”,一條 ,一桿號旗,兩桿幡旗,兩只高燈和四把大傘在前,三班大鑼大鼓開路上場,以“鯉魚”為首,12條“魚”偕12個“漁婆”和“龜”、“蝦”、“蟹”、“蚌”等水族依對次跟上,隨后是兩只彩船,4個茲巴,4個火流星,兩條小龍!按嚒币贼~燈隊形的不斷變化,串舞成“梅花陣”。其后,魚燈隊邊擺出字形邊唱歌!白哌B貫”時,所有魚燈面對面從各自的右側方向,與前面的人相接,以“花步繞串”走過每一盞魚燈。指前魚燈的表演一般要1個多小時。在整個表演過程中,表演者都“頭動、尾巴搖”,其舞步和身姿始終像魚在水里那樣不停地游曳,顯得活潑俏皮,頗有情趣和觀賞性,其造型生動,扮相逼真,舞姿優(yōu)美,,散發(fā)著濃郁的江南漁家水鄉(xiāng)特色,具有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指前魚燈的生成與當地生產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保護好該項目,對追尋江南水鄉(xiāng)漁業(yè)文化的發(fā)展歷史,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指前魚燈的表演形式和藝術風格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在全省其他各地頗為鮮見,在蘇南地區(qū)的傳統舞蹈形式中屬珍貴稀有品種。
信息來源:常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