啷當原是盲人的一種說唱藝術,因在說唱此調的末尾常需要加:“哎喲一個啷當”的襯字,故而得名為“啷當調”。據史料記載,金壇啷當早在清代嘉慶年間就已十分流行,近代廣泛流傳于金壇、丹陽及周邊地區(qū),成為當地百姓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
據考證,清嘉慶年間,南京城中的孤老盲人大都集中于瞽目院,瞽者,專指盲人。清末民初瞽目院解體,盲人分散各奔東西,往東南方向的盲人除少數流往浙江,大部分在金壇、丹陽、丹徒等地落戶,這些盲人從此以說唱維持生計,續(xù)傳承下來。其時,有個叫潘永福的盲人,為糊口度日,將祖?zhèn)鞯泥ギ斝≌{配上一些即時的吉祥之詞沿鄉(xiāng)賣唱。潘永福在演唱時,附帶簡單的敲擊器具,其器具為竹筒和竹簽,左手握竹筒,右手握竹簽,以竹簽敲擊竹筒底部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聲音伴唱,增加曲調的韻味和整體節(jié)奏感,很受四鄉(xiāng)八鎮(zhèn)百姓的歡迎。由此一批盲人紛紛仿效,并對啷當的篇目和表現形式加以不斷豐富和發(fā)展。
啷當以說唱形式出現,“說”除了交待和鋪敘,還有散白和板白之分。散白像話家常,編排入情入理,生動貼切,常用古語和俗話作為結論;板白則要求上板押韻,形成氣勢,用于說唱的0或結尾。道白講究合板與接口,鋪敘夾帶打趣和插科。啷當以唱為主,唱是啷當藝人的基本功。啷當演唱形式及其曲調具有濃郁的民間風味和鄉(xiāng)土氣息,表現多以單口為主,也有對口或群口,有說也有唱。曲調主要是以啷當調為主,用一個上下句或四句作為基本曲調的反復,旋律與語言聲韻格律結合很密切,起伏平衡,演唱的速度較快。啷當調以正板為基礎,有吟板、數板、行板、急板、散板、哭板等10多種板式,吐字重“噴口”,行腔干脆利落,一氣呵成。有時視演唱內容的需要,加進少量的小曲。演唱時表演者自擊竹根鼓或竹板、扎板等道具作為伴奏。
金壇啷當多用金壇方言演唱,其中板白充滿濃郁的鄉(xiāng)土韻味,令人忍俊不禁。金壇啷當的經典保留篇目有:《白馬馱尸》、《十張臺子》、《三十六個碼頭》、《李三娘磨房產子》、《陳世美不認前妻》、《趙五娘進京》和《包公》等。進入新時期,金壇啷當的的藝人以盲人會的形式,組織過多次演出活動,但終因受現代娛樂形式的沖擊,觀眾不斷銳減而走向式微和衰落。目前從事金壇啷當演唱的藝人已為數不多,且演出時斷時續(xù)。培養(yǎng)年輕傳人已是當務之急。
信息來源:常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