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舞擴展(直溪巨龍),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名錄傳統(tǒng)舞蹈類項目。直溪巨村舞龍起源于元末明初,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相傳,明朝開國功臣劉基(劉伯溫)在巨村坐塾館任教時,曾潛心研究天象地理,為輔佐明太祖逐破折風水,指點百姓在村前挖河造橋。為求太平盛世便指點巨村人興起“龍會”,用舞龍娛神娛人,以保一方平安,風調(diào)雨順,此后代代傳延。明初,巨村舞龍曾晉京入宮,明太祖朱元璋看表演后龍顏大悅,欽賜御筆“巨龍巨也”。因源于巨村,且龍身大而特長,故又稱巨龍。
巨村舞龍初時是以稻草為材料扎制而成,長約15米至30米左右,由7、8人或近20個人舞動。此后數(shù)百年間制作工藝不斷發(fā)展,在清末逐步改為以竹篾扎制,骨架外裹以龍鱗狀的布皮和燈飾作為制作材料。龍身也逐步增長,現(xiàn)在所舞的巨龍每節(jié)為2米,最長的龍身有100節(jié),全長有200多米,需100多人協(xié)同表演。舞得活、舞得圓、神態(tài)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巨村舞龍的主要藝術(shù)特征。
巨村舞龍整場表演由“游龍”“串八卦陣”“翻小花”“翻大花”、“舞三步”“跪舞”“坐舞”“過仙橋”“羅漢盤龍”和“長龍翻身”等18道程序組成,通過跳、鉆、游、疊、戲、盤等基本套路和串陣、翻花等過渡動作,表現(xiàn)蛟龍騰淵的威武身影和風采。
信息來源:常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