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湖拳,原名為“常州南拳”!段溥M縣志》載稱:陽湖拳為宋代南俠常州人展昭(展雄飛)所創(chuàng),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陽湖拳發(fā)祥于常州武進地區(qū)。自宋代起,歷經(jīng)展昭、姚言、唐荊川、白太官、陳坤書、蔣浩泉等常州籍武術大家的傳承和發(fā)展,形成了既具“南拳北腿”的風格,又有江南水鄉(xiāng)特色的“陽湖”拳派。現(xiàn)流行于常州、無錫、蘇州、南京、上海及蘇北、浙江、福建等地區(qū),并外傳至東南亞地區(qū)和日本等國家。
陽湖拳獨創(chuàng)了“南北兼收、拳腿并重、原地旋翻、幅度頗小、快速勇猛、精悍靈巧、近身短打、進多退少、練拳唱曲、開合呼吸、”的武術風格和地方特色。以地域區(qū)分為茅山派、橫山派、陽山派、西山派、紫陽派五大派系。
陽湖拳原有500多個套路,現(xiàn)存100多個,分別為以下三個流派掌握:其一,茅山派拳械套路有:岳家拳、呼家拳、林沖十八手、武松脫銬拳、魯達醉打山門、陰手齊眉棍、秦瓊雙锏、武松雙刀、岳王劍、岳家槍、板凳拳等30多個。其二,橫山派拳械套路有:前五虎、后五虎、金臺手、猴拳、醉八仙、提鈴手、天罡拳、趕魔十八棍、獅子樓剪刀、陽湖劍、楊家槍、青龍偃月刀、麒麟錘、雙斧等30多個。其三,陽山派拳械套路有:魯智勝下山、興唐拳、三節(jié)棍、月牙鏟、武松棍等近30個。此外還有用于不同場合的套路:如對練——一對一,一對二,一對三,一對多人;對打套路——對打,連打,追打,行打等;群戰(zhàn)套路——“三英戰(zhàn)呂布”、“金沙灘”、“白水灘”等。陽湖拳的常規(guī)兵器令人眼花繚亂,主要有: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鏜、棍、槊、棒、流星錘等。此外,還有船槳、魚叉、扁擔、稻叉、翻耙,連枷,板凳、繩索等特殊兵器。
師祖展昭曾被皇帝封為“御貓”,傳人姚言曾被宋徽宗封為常州太守。明朝抗倭名將唐荊川弟子戚繼光將陽湖拳融會貫通,創(chuàng)造了戚氏長拳,訓練出威震四方的戚家軍。清朝陽湖拳師高登被封守邊副元帥。陽湖拳傳人蔣浩泉,上世紀50年代,曾任中南海中央警衛(wèi)團“格斗新技”總教練。
陽湖拳在歷史上曾多次發(fā)揮過抵御外侮、保家衛(wèi)國的重大作用。明代名將唐荊川、戚繼光,在抗倭戰(zhàn)爭中發(fā)展了陽湖拳;太平天國護王陳坤書用陽湖拳訓練士兵以抗擊清兵。這以暴制暴、可歌可泣的不凡事跡和以武力抗爭外侮的歷史英雄人物,都與陽湖拳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英勇抗敵的勇武氣概和大無畏精神。
陽湖拳在和平時期,以武術表演的形式出現(xiàn),在民間廟會、行會等大型民俗活動中都有精彩展示。建國后,在歷年的全國性武術表演中奪得多枚獎牌。尤其是近年來,陽湖拳在國內(nèi)外武術比賽中已獲獎牌300多枚。陽湖拳代表性傳承人楊金孝悉心培養(yǎng)的年輕傳人頻頻在國內(nèi)外武術賽事中得獎。其高足劉雪美在2010年香港國際武術比賽中,一次就獲得陽湖拳的劈掛拳、雙手刀、梅花劍等五個項目的金獎;同時,其再傳弟子張曦亦分別獲得陽湖刀、陽湖耙等四個項目的金獎。常州選手的矯健身手贏得了中外專家、武術家的高度贊譽。
信息來源:常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