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拳棒歷史久遠,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宋初,由檀溪何氏一脈世代相傳。咸豐年間,泉畈村何文慶率眾抗捐,組建“蓮蓬黨”,后又轉戰(zhàn)浙東,花明泉村建造武祠,外聘武師,使趙家拳棒偏重于實戰(zhàn)格斗的一面在不斷的交流與碰撞中得到長足發(fā)展,強盛的習武風氣孕育了武術名家何長海和國民黨中將何競武。
解放后,泉畈、花明泉兩村武術仍有傳承,在各類地區(qū)武術比賽中偶露崢嶸。2003年,在瑞安舉行的“瑞王杯”浙江省國際武術大會暨浙江省傳統(tǒng)武術比賽中,花明泉村民何福田、何燦雨一舉奪得三項武術比賽的第一名,榮獲4枚金牌。2006年,獲得杭州第二屆浙江國際傳統(tǒng)武術大會單打金牌、雙打銀牌。
趙家拳棒以宗族血脈為傳播途徑、以實戰(zhàn)應用為主要目的(后又衍生為表演),以“崇武尚德”為思想精髓,不斷發(fā)展,自我完善,窮盡幾十代武師的智慧,融會貫通各地武術的精華,最終形成了龐大、完整、獨立的武術體系。包括槍、刀(單刀、雙刀、大刀)、釘叉、火球(單流星、雙流星)等;中盤,包括棍棒(單頭棍、吊棒、夾槍)、套拳(大小五拳、大小白虎拳)、盤五、千抓手、武松脫銬、反角短打、三十六靴、梅花結頂?shù);破陣,有四門刀(俗呼“開四門”)、圓圈陣、變化陣、元寶陣等。
2012年6月,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