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畫又叫燙畫,也叫“火針刺繡”,在竹木上用烙針、烙鐵燙。據(jù)傳,東漢帝劉秀在位時已將烙畫封為貢品,可見已有近二千年的歷史。常州烙畫的發(fā)展歷史,與常州梳篦制作的烙花、燙花工藝有關(guān)。常州梳篦制作的“雕、描、刻、燙、嵌”五種工藝,是制作觀賞型工藝梳篦的必定“路徑”。其中在梳篦上烙制花紋圖案的獨特工藝最見制作者的功力。據(jù)常州府志記載,常州梳篦制作技藝形成于東晉,迄今已有1500多年時間。燙花型的篦梁、梳背上的龍鳳花卉,或是仕女人物,均是用鐵筆燙烙出來,其線條清晰流暢,整體畫面古樸、高雅。由此可見常州烙畫與常州梳篦發(fā)展歷史相近,亦有千年歷史。
烙畫也同其他藝術(shù)一樣,好題材能決定烙畫的品位和境界。定好題材后,首先挑選最能表現(xiàn)題材的烙畫材料。材料有木、紙、竹、布、絹等。僅紙就有宣紙、白色厚板紙等;木制材質(zhì)有三夾板等。山水、花鳥、人物皆可烙制。確定題材,選好作畫材料后,用鉛筆在材料上畫出草稿,再用烙筆烙燙定稿。烙燙技法在于利用烙筆筆尖是扁平的特點,轉(zhuǎn)動筆尖,產(chǎn)生筆尖與材料平面的不同角度而烙出粗細不等的線條、大小不同的色塊。在烙筆筆法上更有講究,有刺、拉、拖、推、磨、熏六法。一般來說,刺是畫點,推拉畫線,磨是畫色塊,熏是畫云霧水氣。有時還有特技畫法,采用火噴,掌握好時間與溫度,既不噴焦,又有水墨韻味的效果。畫家在宣紙上烙畫較見功力,一件成功作品的問世,需要畫家扎實的素描和高超的運筆、布局等多方面的技法、技巧。因為用的是自然色,所以宣紙畫面顯得古樸、典雅,酷似一幅古畫,具有淡雅輕染的國畫美。在三夾板上烙畫,則要有機地將燙烙與手繪著色技法結(jié)合起來,所作人物,性情躍然;所作花鳥魚蟲,趣態(tài)盎然;所作山水,生氣勃然,意境清幽而深遠。
常州烙畫代表性傳承人為汪鶴鳴、毛懷青、周兆榮。汪鶴鳴善在三夾板上烙畫。近年來,其個人作品展相繼在常州、南京、深圳等地舉行,引起轟動。新作《熊貓喜迎世博會》和《伏虎》在上海世博會展出,受到廣泛好評。毛懷青擅長在宣紙上烙畫,其2010年9月28日在常州非遺展示館作烙畫演示時,被外國賓客稱為“神手”、“神畫”。近年其作品屢屢得獎。代表作《清明上河圖》獲全國第二屆文化節(jié)金獎。周兆榮美術(shù)功底扎實,其烙畫作品汲取了西洋畫的藝術(shù)元素,格調(diào)清新雋永,線韻如流云,悠游暢酣。其代表作品有《眠》、《沖涼》、《松林曉霧》、《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