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蹺屬于我國古代的百戲之一,早在春秋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據(jù)常州府志記載表明,此項民俗活動最盛時期為清光緒年間,迄今已有100余年歷史。清末民初,在常州地區(qū)傳統(tǒng)廟會活動中,常會出現(xiàn)高蹺藝人的表演。踩高蹺是一項融文化娛樂、體育競技為一體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
常州鐘樓區(qū)中心地帶有一條老街叫木匠街,老街兩旁原住戶均為木匠,世代延傳,以木業(yè)為生。閑暇之余,匠人們制作木制高蹺娛樂嬉戲,久而久之,便聞名整個龍城,成為當時常州城里的主要民俗活動和群眾性的體育競技表演形式。
據(jù)常州市志記載,1933年2月,常州高蹺隊應上海工商界邀請,赴滬表演,引起申城數(shù)萬名市民觀看,一時間好評如潮,《申報》曾以醒目標題和內(nèi)容報道當時盛況。1984年,木匠街高蹺隊在由原廣化區(qū)舉辦的元宵提燈會上表演。當時萬人空巷、街道堵塞、水泄不通,幾公里內(nèi),一片歡聲笑語,成了其時龍城一道最靚麗的文化風景。
高蹺有文蹺和武蹺之分,文蹺主要表演走唱及簡單的舞蹈動作;武蹺則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可以踩到一丈多,表演者腳踩高蹺,身穿戲裝,扮演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八仙、濟公等角色,作舞劍、劈叉、扭秧歌、跳桌子等高難度動作表演。常州木匠街高蹺隊的表演為武蹺,以表演水滸一百零八將為主,高蹺高大威猛,木匠街高蹺隊表演者當年曾跨過西瀛門城墻,甚至兩步可以跨過當時的東倉橋,技驚整個常州城。木匠街高蹺隊上世紀五十年代曾參加過一次救火,由于技高且應急力強獲得市民的廣泛贊譽。
在此同時,常州新北區(qū)西夏墅也活躍著一支高蹺隊。進入新時期,西夏墅高蹺隊頻頻在常州地區(qū)多種大型文化活動中亮相。1998年,參加常州民俗風情旅游節(jié);1999年,參加常州市慶祝建國五十周年巡展活動和農(nóng)民藝術(shù)節(jié)表演,均受到廣大市民的好評。這些年來,西夏墅高蹺隊演繹的《八仙過海》和《西游記》,以精湛的藝技、華美的服飾和詼諧夸張的動作,贏得了觀眾的青睞和歡迎,使得常州高蹺這一曾經(jīng)名聞遐邇、威震蘇滬的而于今瀕臨滅絕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重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