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凡同高蹺馬是一種腳踩高蹺,身系竹馬、蹺、馬結(jié)合的民間舞蹈。發(fā)源并流傳于靈壽縣武凡同村。武凡同高蹺馬有著悠久的歷史,表演形式獨特,影響力大。
武凡同高蹺馬產(chǎn)生于清光緒二年(1876年),由尹老美(生于1856)首創(chuàng)。尹老美到平山縣石橋村趕廟會,當(dāng)時參加廟祭的舞隊很多,有竹馬、跑驢等,多在平地舞蹈,觀眾因人太擠看不見,尹老美是高蹺隊員,便聯(lián)想到高蹺的居高臨下,人人可見。回村后征得會首同意,做了馬身,裝扮起來,在街上走了一圈,受到村民的稱贊,于是他便在技巧中加進了簡單的情節(jié),從那時起,高蹺馬便成了武凡同村特有的舞蹈。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高蹺馬應(yīng)邀到行唐縣參加廟祭,受到好評,此后便不斷被邀參加各地的廟祭活動。
武凡同高蹺馬的技巧難度大,須選身體靈巧者擔(dān)任。每到冬初便開始練習(xí),表演者除自練外,還要各選一人陪同練習(xí),以做后備。農(nóng)歷正月初一彩排,初五至十四日在本村和友好村莊表演,叫做拜年。正月十五到螞蚱廟拜廟叫奉神。二月二日、二十五日、三月十日、二十三日,要連續(xù)參加本縣的廟祭活動,稱做上廟。其中以奉神最為隆重,故當(dāng)?shù)赜写笊舷悖ǚ钌瘢∩蠌R(廟祭)之說。
武凡同高蹺馬有兩個角色,扮為男、女二人。女駕馬、男趕馬,兩個角色均需具有較高的踩蹺技藝。高蹺馬做出場表演時(稱《下街》)形式是趕馬人將馬趕至門口,馬見人多,不愿出門,經(jīng)趕馬人多方努力才將馬拉出院門。至此開始做過街表演,過街表演只是踏著鼓樂節(jié)奏行進。待到達預(yù)定場地做《打場》表演時,仍是高蹺馬先出場,做磕腿圓場,以打開場子,鼓樂隊隨之入場,其它舞隊在周圍候場。此時高蹺馬的表演以過牌樓、蹬臉盆最見功力。過牌樓表現(xiàn)的是馬遇見紅牌樓驚叫,前蹄騰空,趕馬人與驚馬博斗的場面。蹬臉盆表現(xiàn)的也是驚馬,這時駕馬人將馬頭揚起,表示馬向后坐,嘶叫,趕馬人則后仰45°,與駕馬人成一斜線,二人同時向一個方向翻身、旋轉(zhuǎn),使姿態(tài)似一盆狀,故名。
信息來源:河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