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梳篦,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美術(shù)類項目。木梳、篦箕是兩種器物,簡稱梳篦,古代稱為“櫛”。
常州梳篦制作技藝形成于東晉,迄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清乾隆年《常州賦》載:“削竹成篦,朝京門內(nèi)比戶皆為!碑敃r,常州西門、南門一帶(即今常州市鐘樓區(qū)域)的村莊,從事梳篦制作有3-4萬人口,且都是祖代相傳(1951年后師徒傳承),行業(yè)面積占了常州城的一半,形成木梳街、篦箕巷街名,一直沿用至今。常州梳篦的生成、發(fā)展歷經(jīng):魏晉的形成期;唐宋的完善期;明清、民國、建國前后的成熟期、興盛期;“文革”期間的沉積期;改革開放以來的振興期和保護期。
常州梳篦手工制作,采用天然材料、選料精細、工藝精湛、制作精良、功能獨特。篦箕的原料主要是毛竹、牛骨、生漆等,篦箕制作從原料到成品須經(jīng)編楂、膠工、挫草、等73道工序方可完成。木梳的主要原料有黃楊、石楠、綠檀等樹木,木梳制作須經(jīng)開齒、剔方、打磨等28道工序方可制成。再飾以雕、描、刻、燙、嵌等工藝,且各具特色,融實用與觀賞為一體,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代表著常州文化、常州名片。常州梳篦是集雕刻、描繪、燙制等技藝,匯人物形象、民間傳說等畫面及自然形態(tài)于一身的藝術(shù)品,同時又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其獨特的工藝價值、審美價值、實用價值和千奇百趣的外觀畫面,受到中外朋友的喜愛和青睞。
常州梳篦工藝復雜、收益低,有些關(guān)鍵技藝瀕臨失傳,年輕人大多不愿從事此行業(yè),傳承面臨一定困境。
信息來源:常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