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孽龍舞是我國龍舞系列中的一種獨特的舞龍形式,又稱“獨龍”舞,整條龍由1人舞,加上舞寶人,一共才2人。舞動時其奇妙的技藝以及獨特的鼓樂伴奏將龍的精、氣、神表達得淋漓盡致、熱鬧非凡。
芷江孽龍舞在侗寨人們心中是有朝氣、有生命力、飛黃騰達、瑞氣呈祥的象征。它主要流傳在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土橋鄉(xiāng)富家團村一帶及其周圍的楊公廟鄉(xiāng)。2008年,芷江孽龍舞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
孽龍舞源于芷江侗族自治縣土橋鄉(xiāng)富家團村田氏家族,即孽龍舞是富家團村田姓人的氏族燈藝。芷江侗族自治縣田姓總?cè)丝跒?700多人,分布在土橋、楊公廟、新店坪等鄉(xiāng)鎮(zhèn)。富家團村有800多人。由于孽龍發(fā)源地交通較閉塞,因此這種獨特的舞龍方式流傳范圍較窄。除本鄉(xiāng)及周圍個別鄉(xiāng)鎮(zhèn)外,其他地方均很難見到。同時,由于舊時族長有規(guī)定,技藝不能傳外姓,因此除了田姓一族能學習之外,其他姓氏不能學舞龍,導致現(xiàn)今會舞孽龍的人越來越少。
富家團田姓山寨背后有座高山叫雕鵬界,龍脈起伏,蜿蜒向東。田姓人世代上山朝拜。相傳有一年,山上一只金雞生蛋,生了七七四十九天還沒生出來,疼痛難忍,白天黑夜“咯咯”直叫,不想?yún)s引來了一條大黃蛇,金雞一見便驚慌展翅逃命,同時產(chǎn)下一個很大的蛋。黃蛇欲吃蛋,卻因蛋較大無法吞下,于是便盤在窩中將蛋嚴實地裹在其中。不想幾天之后,蛋被孵化,從里面鉆出個蛇頭雞身的怪物。大黃蛇見狀慌忙離開……后這怪物出來覓食,飛過村寨時被人們發(fā)現(xiàn),人們倍感驚奇。誰知當年卻發(fā)生罕見的蟲災,幾百畝稻田顆粒無收。后有相術(shù)之人說,一定是孽龍橫空出世,禍及人間。如想過平靜安寧的日子,唯有用篾扎成龍的形狀,腹中點燃蠟燭,以寶開路,進行舞龍,以感化孽龍改惡行善。從此,每年春早秋后,逢年過節(jié),便有了舞孽龍的習慣,而孽龍也受到人的感化,成為鄉(xiāng)民的保護神、庇佑者。
芷江孽龍舞在隋末唐初年間便開始流行。每逢春節(jié),都有舞龍拜節(jié)、歡慶豐年的習慣。從大年初二起,舞龍賀歲活動就伴隨著歡欣的鑼鼓出現(xiàn)在侗鄉(xiāng)的各個山寨,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jié)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到后來,由于漢族、苗族、土家族人的遷入,帶來了各自的鄉(xiāng)土文化,常見的舞長龍也隨之進入龍舞行列。由于長龍的到來,使得孽龍在氣勢上顯得小氣。于是舞孽龍的民間藝人,在舞法上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在騰躍、滾動、扭、探、俯、搖等多種姿態(tài)上加以改良,使其更顯靈活威武,但必須身強體壯之人才能舞出其勢。從此孽龍舞成為龍舞中的亮點,而不是長龍的陪襯。
富家團村當?shù)剞r(nóng)民將“孽龍舞”稱為獨龍舞、劣龍舞。舞者為兩人,一人舞龍,一人舞寶。有“單寶戲龍”、“雙寶戲龍”兩種形式。即舞寶人拿一個寶或兩個寶。而“雙寶戲龍”更是使人眼花繚亂。其基本步法有:雪花蓋頂、古樹盤根、青山牛擺尾、鷂子翻身、黃龍纏腰幾種。經(jīng)過民間藝人多年來的不斷加工和改造,至今已發(fā)展成為一種有一定表演技巧和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藝術(shù)。
田姓人均知道孽龍是一種脾氣異常古怪、暴躁的龍。因此從它的制作、表演,到最后“化龍”都有一定的講究、習俗。制作龍時,上山砍回竹子后,在族長家中堂屋神龕上燒香祭祀后方能開竹破篾。孽龍做成后,將其供上神壇,進行最重要的一項儀式即“開咽喉”。由祭祀者燒香、叩首,將祝詞誦唱一遍后,點燃三根香將龍的咽喉燒開三個小洞,稱之為“開咽喉”。據(jù)說開咽喉的龍才有靈性,舞到各家各戶時,才百無禁忌,不會驚嚇老人小孩。至正月十五舞龍結(jié)束時,要在溪邊舉行“化龍”儀式。擺出供品香紙,將龍放在堆了柴火稻草的化龍臺上,等族長做完法事后,點燃柴火,鄉(xiāng)民齊拜,將龍送走,并祈求孽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diào)雨順,四季豐收,萬事順意。
孽龍的制作工藝
孽龍的龍身是用篾在一根六尺長的竹棍上織成蛇身龍頭的架子,糊上皮紙,用顏料畫上龍鱗,在頭內(nèi)點一支蠟燭。
寶用竹棍做成寶架,用篾織成一個直徑一尺五寸大小的圓球,外用紅、綠綢子蒙上。球中間用一粗鐵絲橫穿在空架上,使寶能滾動。寶內(nèi)點蠟燭。
龍頭的主要顏色是黃色,并以老黃為主。以前用紙加工,一般采用黃色紙,涂畫顏色并簡單在上面勾幾筆,筆畫簡單,工藝不復雜。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今龍頭制作工藝考究,筆畫復雜,真正再現(xiàn)出民間工藝美術(shù)的水平。
加工后的龍頭前后面頜都是靛藍色,眼內(nèi)白色,眼珠黑色,眉毛黑黃二色相襯托,鼻紅色。有小瓜子狀黑色塊襯在兩側(cè)為鼻孔,自鼻梁向上延伸至頭正中間,有紅色大圓盤,逐漸向下形成許多小背骨狀。眉上兩側(cè)用白色勾畫許多的花紋,好似魚鱗斑,并用金粉在上面勾畫花邊紋,在沒有繪畫的地方,則用金粉斑點作裝飾。龍的角用三色相涂(黑色上再畫棕色)。龍齒白色。下面各嵌一條細水紅色。嘴和舌為大紅色,嘴唇上為藍色,下為綠色,并在上面勾畫古代對稱花紋,也可用金粉勾紋。龍的身體為黃色,上面勾畫紅色輻射狀紋。龍頭兩側(cè)以綠色畫成龍角,并用細線條畫出脈紋。最后在嘴下、唇腭邊安裝紅色胡須,長約0.4米~0.5米。
龍頭的觸須,老式是兩根篾延長相交叉朝后彎曲。并式觸須,是兩須平行0.15厘米~0.2米。耳曲形朝下,向外成鉤,一直向后伸出。全長約0.3厘米~0.4米,顏色全白色。要求粗0.5厘米~0.7厘米左右,略細。
龍耳用紙糊成。然后用紅色顏料在上面勾畫龍鱗形狀。要求大小一致,有立體感,與龍頭連接處要用紙接好。
龍尾與龍耳相同。龍鰭和尾尖也用綠色,裝飾與龍身一樣。
芷江自古以來便是一個以侗族為主的多民族雜居地,民俗民間文化藝術(shù)源遠流長,一些原汁原味的侗民俗文化散布在其周圍的邊遠鄉(xiāng)鎮(zhèn)。其中流傳在芷江土橋鄉(xiāng)富家團村的舞龍習俗,是現(xiàn)今保存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民間藝術(shù)之一。2008年,芷江孽龍舞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