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牛鎮(zhèn)依運河而建,漢朝時就得名,距今已有2100余年的歷史。奔牛古時就被譽為“邑西巨鎮(zhèn)”,自古以來,這里舟楫往來,車馬奔馳,館舍林立,驛站酒肆舉目可見。古鎮(zhèn)上曾有“奔牛八景”,分別是:能仁古剎、伯牙橋、陳氏書樓、高陵喬木、秀水紫竹、星月池、洗心池和張公釣魚臺。時至今日,雖然這些景致大都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中,但在城市的記憶深處,卻常存一抹亮彩,其中“高山流水”的故事更像一顆最閃耀的星星。
相傳奔牛高中圍墻東邊有一條小河叫琴瀆,河上有座伯牙橋,“高山流水”的典故就發(fā)生在這里。伯牙時為春秋楚國人,官拜晉國上大夫,琴藝絕妙。有一次他取道水路途經奔牛,那晚正好是八月十五,伯牙月下?lián)崆僦畷r,遇到樵夫鐘子期。鐘子期將伯牙的高山流水之意理解得相當透徹,令伯牙十分激動,兩人結為生死至交。過了若干年,伯牙再次路過奔牛,準備去拜訪鐘子期時,得知鐘子期已經去世,悲痛欲絕。知音失,留琴又有何用?伯牙于是將琴拋入奔牛西首的河中。后來人們把這河叫琴瀆,又叫伯牙瀆,河里的魚稱琴魚,河上的小橋稱伯牙橋。從此鐘子期便成為了奔牛的名人。
奔牛的文化因“高山流水”的故事而更厚重,奔牛的人民因“高山流水”的故事而更和諧,奔牛的社會因“高山流水”的故事而更文明,而“高山流水”的故事還將繼續(xù)在奔牛世代流傳下去。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