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耳朵是山西晉中、晉北等地區(qū)的一種傳統(tǒng)風(fēng)味面食,俗稱“碾疙瘩”、“碾饦饦”等。貓耳朵歷史悠久,與北魏?齊民要術(shù)?中講到的“馎饦”形似,其制形如貓耳,小巧玲瓏,筋滑利口,是久傳不衰的大眾面食佳品。貓耳朵的制作方法簡(jiǎn)便:和成軟硬適度的面團(tuán)后,搟成稍厚(約二三厘米)的面片,切成多半厘米塊頭,撒面粉,用雙拇指按住面塊往前推,按成貓耳朵狀即成。也有先搓成食指粗的條,用右手掐小塊,在左手掌碾成貓耳朵。之后,下在開水鍋煮熟,配上各種打鹵、澆頭。除用白面外,還用豆面、蕎面、莜面、高梁面等作原料,亦可燜、可蒸、可炒。
抿尖用的面是由豌豆和小麥磨合而成的雜面,將和好的面團(tuán)放在密布篩孔的特制抿尖床上,用手掌抿壓而下,成一寸來長(zhǎng)的扭曲狀小節(jié)。民國劉文炳《徐溝民俗志》記載,當(dāng)時(shí)太原郊縣的面食中有“面用網(wǎng)抿絲者曰抿尖”。抿尖床架為木制,呈井字形,中間開長(zhǎng)形口,口上放置抿尖拍子。抿尖拍子為鐵置或銅制,呈凹形,岫面上開密密麻麻排序整齊的小孔眼,四邊緣凸起,嵌在床架上,上下須嚴(yán)絲合縫,否則不能操作。將豆面加水和合成軟糊狀,用鐵勺挑在抿尖床上(抿尖床須搭水在滾沸的鍋沿上),右手按床架,左手拿抿拐拐把糊狀豆面一下下抿到沸手鍋里,煮熟用笊籬撈在碗里,食時(shí),澆以素湯,湯內(nèi)有豆腐丁、土豆丁、豆角丁等,并佐以韭黃、芝麻、辣醬、香菜等,其味清淡可口,帶一股豆香味。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