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彩門樓是一項集民間彩繪、傳統(tǒng)手工技藝、古建營造技藝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shù)。主要流行于太原、清徐及其周邊地區(qū)!蔼{子龍燈跑旱船、彩樓當街撐面面”,是在清徐流傳久遠的民諺。
清徐彩門樓起源于唐代,當時清徐縣城叫清源縣,交通便利,商鋪林立,經(jīng)濟繁榮。逢年過節(jié)人們即在附近山上采回柏葉綁在竹桿和木棍上,插在自家房頂?shù)淖罡咛帲郧髞砟臧贅I(yè)興旺、人畜祛除百邪。到宋代發(fā)展為用幾根木桿搭在自己門前,上邊綁上柏葉枝,兩邊寫上對聯(lián)。柏葉門樓年年造型不同,極具觀賞價值。再后來歷經(jīng)商家們的多次改進,由最初的柏葉門樓發(fā)展到柏葉彩門樓、扭彩彩門樓、彩繪彩門樓。
每個彩門樓從設計到搭制彩繪,無論是造型色彩還是對聯(lián),都彰顯了清徐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聰明智慧。清徐彩門樓是我國僅有的一種門樓藝術(shù)樣式,在全國的民間藝術(shù)中占有相當突出的地位,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多年來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和高度贊揚。
清徐彩門樓是我國僅有的一種門樓藝術(shù)樣式,在全國的門樓藝術(shù)中占有相當突出的地位,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研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需要加以有效保護。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