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釀醋歷史悠久,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清徐人便已經(jīng)以“液態(tài)發(fā)酵”方式,在各家各戶的院子中用缸、甕釀醋;西漢末,清徐境內(nèi)已出現(xiàn)了商業(yè)性醋作坊;北魏中期,清徐醋行改“液態(tài)發(fā)酵”為“固態(tài)發(fā)酵”工藝,為山西清徐老陳醋釀造工藝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隨后,翻醅供氧工藝、涓缸淋濾工藝、白醅熏制工藝在清徐釀醋匠人中相傳,到明末清初,清徐老陳醋陳釀技藝已經(jīng)成型。山西清徐老陳醋是以當?shù)丶t高粱為主要原料,以各種皮糠為輔料……[詳細] |
![]() | 清徐縣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南部,屬于太原市管轄。穿境而過的汾河與瀟河,為清徐這個文明而古老的地方沉積了優(yōu)質(zhì)豐厚的磚雕燒制土壤。在境內(nèi)都溝新石器遺址、馬峪古文化遺址中,相繼出土了大量灰陶、黑陶和彩陶。經(jīng)專家鑒定,出土陶器屬仰韶文化,這說明早在夏商之前,清徐先民已經(jīng)掌握制陶燒磚技藝。隋、唐、宋、元以來,從境內(nèi)諸多寺廟磚瓦中,均可看到雕刻痕跡。特別在明后期至清前期的兩百余年中,隨著晉商的崛起,境內(nèi)各村各社建……[詳細] |
![]() | 貓耳朵是山西晉中、晉北等地區(qū)的一種傳統(tǒng)風味面食,俗稱“碾疙瘩”、“碾饦饦”等。貓耳朵歷史悠久,與北魏?齊民要術(shù)?中講到的“馎饦”形似,其制形如貓耳,小巧玲瓏,筋滑利口,是久傳不衰的大眾面食佳品。貓耳朵的制作方法簡便:和成軟硬適度的面團后,搟成稍厚(約二三厘米)的面片,切成多半厘米塊頭,撒面粉,用雙拇指按住面塊往前推,按成貓耳朵狀即成。也有先搓成食指粗的條,用右手掐小塊,在左手掌碾成貓耳朵。之后,下……[詳細] |
![]() | 清徐彩門樓是一項集民間彩繪、傳統(tǒng)手工技藝、古建營造技藝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shù)。主要流行于太原、清徐及其周邊地區(qū)!蔼{子龍燈跑旱船、彩樓當街撐面面”,是在清徐流傳久遠的民諺。清徐彩門樓起源于唐代,當時清徐縣城叫清源縣,交通便利,商鋪林立,經(jīng)濟繁榮。逢年過節(jié)人們即在附近山上采回柏葉綁在竹桿和木棍上,插在自家房頂?shù)淖罡咛,以求來年百業(yè)興旺、人畜祛除百邪。到宋代發(fā)展為用幾根木桿搭在自己門前,上邊綁上柏葉枝,兩……[詳細] |
![]() | 二鬼摔跤又稱二娃摔跤、二喜摔跤,是一人背馱二鬼(傀儡道具)進行表演的漢族民間舞蹈形式。表演時,演員背馱二鬼摔跤道具,通過藝人腿、背、臂等綜合協(xié)調(diào)動作,給觀眾以“二鬼”摔跤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二鬼摔跤這一民間舞蹈形式自誕生以來,就活躍于節(jié)日、慶典、祈雨等民間習俗活動中。到清末民初時,該表演達到了最興盛的時期。由于該表演對藝人的體力要求高,大部分表演者為男性,女性很少參與。表演時,有打擊樂作伴奏;表演場地……[詳細] |
![]() | 架火迎鼓是一種民間社火活動,主要分布于清徐縣東于、西高白、中高白、東高白、水屯營一帶,傳說是為了紀念三官大帝而設(shè)。古時,東于鎮(zhèn)高白村一帶店鋪林立,人們?yōu)榱藖砟甑纳馀d隆,每年正月十五期間都要在店鋪門口放一些自制的煙花爆竹以示慶賀。在流傳過程中,村民又發(fā)明了架火用以增強感官效果,同時為了招攬觀者,年輕人自發(fā)地敲起鑼鼓,反穿羊皮襖,手搖雞毛涼扇結(jié)隊而舞,遂形成架火迎鼓的習俗。架火的基本構(gòu)架是以長方形木……[詳細] |
![]() | 山西清徐不僅是中國最早種植葡萄的地方之一,也是中國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地方之一。漢朝時,清徐馬峪邊山一帶有一姓王的皮貨商人,從大西北販皮貨,帶回葡萄枝條在當?shù)卦灾渤晒ΑV,栽培漸廣,清徐人根據(jù)釀醋的原理釀出了葡萄酒。清徐葡萄酒通過加溫濃縮,自然發(fā)酵,澄清過濾釀造而成。傳統(tǒng)制作工藝分為煉白酒(傳統(tǒng)工藝制作的白葡萄酒)和紅滔酒(傳統(tǒng)工藝制作的紅葡萄酒)。制作手法主要是熬制,三斤鮮果才能作出一斤酒,傳統(tǒng)的……[詳細] |
![]() | 徐溝乃歷史重鎮(zhèn),晉陽糧倉,河東商貿(mào)集散地。唐朝前期,當?shù)丶Z豐人旺,商人們想盡辦法開辦糧食加工店鋪,相傳徐溝豆腐干就起源于這一時段。徐溝豆腐干硬中帶韌,咸香耐嚼,原料優(yōu)、水質(zhì)適、制作精,主要原料為黃豆,佐料有鹽、黑醬、大茴、小茴、花椒、桂皮、香葉等,色澤上用白糖炒熟染色,品種有名干王、熏干王、香干、鮮魚干、雞肉干、麻辣干等五十余個品種,包裝上采用真空貯存。徐溝豆腐干從原料到成品共需16道工序:選料—……[詳細] |
![]() | 清徐熏葡萄是一種葡萄深加工制作方法,主要流傳于清徐縣馬峪鄉(xiāng)周邊山村。清徐熏制葡萄技藝歷史久遠,《新唐書》中有“太原、平陽皆作葡萄干,貨之四方”的記載,古代由于交通運輸不暢,鮮食的葡萄運送不出去,加上當?shù)仄咸旬a(chǎn)量大品種多,本地消化不了,一些不適宜鮮食的葡萄,熏制成葡萄干。熏葡萄制作周期大約25天左右,原材料須用黑雞心葡萄。熏房選在干燥、向陽、通風的地方,墻壁用石灰泥或破灰泥抹平,地板用爐渣和水石灰混……[詳細] |
![]() | 孟封餅是山西省清徐縣孟封村的特色傳統(tǒng)名食。據(jù)傳,清光緒年間孟封鎮(zhèn)南里旺村馮財主雇用孟封人趙晉山為廚。一日,趙晉山偶用面粉與油、糖炒成油酥面和面粉加水混在一起和成面團,不料面團過稀,無法做餅,只好一塊塊堆在鏊子上,自然攤成餅形。出爐后,馮財主一家人食之,贊不絕口。問之餅名,趙隨口答曰:鍋塊。后趙晉山回孟封村設(shè)爐,專以做該餅為生。其時,孟封鎮(zhèn)集市貿(mào)易興旺,客商皆至,此餅味美之名不脛而走,成為遠近聞名的……[詳細] |
![]() | 清徐“扳不倒”制作技藝是積泥塑、泥雕、彩繪為一體的民間美術(shù)精品,制作原料主要有紅泥、水泥、紙筋、膠、顏料,以及各種大小模具,作品有福、祿、壽、吉祥物、財神和佛教中的各種形象。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宋代清徐當?shù)赜幸粋大戶人家,主人老年得子,全家視如掌上明珠。只是孩子整夜的哭聲鬧得全家不得安寧,主家尋遍民間神醫(yī),都沒法止住孩子哭鬧。后來主人無意中用當?shù)靥赜械募t膠泥捏了一個底座肥大,上身細小的圓錐……[詳細] |
![]() | 清徐皮影藝術(shù)可以追溯到清光緒十六年(1890),當時清徐常年有四、五個皮影戲團體在活動,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目前仍堅持演出活動的皮影藝術(shù)團就剩常豐村一家。常豐皮影藝術(shù)是集民間美術(shù)、剪紙、戲曲、音樂為一體的綜合藝術(shù),它所展現(xiàn)的人物形象是民間老藝人意念化和夸張化的過程。常豐皮影以牛皮作原料,經(jīng)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fā)汗熨平,綴結(jié)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制作而成。人物制作成功后,……[詳細] |
![]() | 集義高蹺流傳于清徐縣集義鄉(xiāng)代李青一帶,分文蹺和武蹺兩種表演形式,其中文蹺有“走步”、“蛇脫皮”、“插隊走”、“鳳凰展翅”、“龍擺尾”等套路;武蹺有“跳桌子”、“跳雙登”、“單腿跳”、“雙腿跳”、“盍拐”、“碰拐”、“翻跟頭”、“鷂子翻身”、“大劈叉”等難險動作,既可在大場中變換隊形圖案,也可以走街串巷演出。人物形象和裝飾制彩均依民間故事、戲曲主題而定,演出劇目主要有《武松殺嫂》、《西廂記》、《拾玉……[詳細] |
![]() | 太原清徐徐溝背鐵棍藝術(shù)“南莊的火、太谷的燈,徐溝的鐵棍愛煞人!边@句流傳在山西地區(qū)的民諺,道出了徐溝背鐵棍的藝術(shù)魅力。徐溝背鐵棍藝術(shù)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藝術(shù)形式,它吸納了民間手工技藝、民間美術(shù)、民間音樂、民間口頭文學、民間戲劇、民間雜技等兄弟藝術(shù)形式的藝術(shù)特色,被譽為“空中舞蹈”、“無言戲劇”、“活動雕塑”、“流動雜技”。徐溝背鐵棍作為一項民俗活動,起源可以追溯到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