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熏葡萄是一種葡萄深加工制作方法,主要流傳于清徐縣馬峪鄉(xiāng)周邊山村。清徐熏制葡萄技藝歷史久遠,《新唐書》中有“太原、平陽皆作葡萄干,貨之四方”的記載,古代由于交通運輸不暢,鮮食的葡萄運送不出去,加上當(dāng)?shù)仄咸旬a(chǎn)量大品種多,本地消化不了,一些不適宜鮮食的葡萄,熏制成葡萄干。
熏葡萄制作周期大約25天左右,原材料須用黑雞心葡萄。熏房選在干燥、向陽、通風(fēng)的地方,墻壁用石灰泥或破灰泥抹平,地板用爐渣和水石灰混合鋪墊,房頂有天窗,每間必須有窗戶、土火爐,房內(nèi)還要預(yù)備30個淺只和230根熏桿。熏制之前要先將葡萄搭架,將熏桿搭在兩條板凳中間,把鮮采回來的葡萄搭在桿上,直到搭滿為止。然后將搭滿葡萄的熏桿移至熏房內(nèi)的架子上,搭桿之間的距離以葡萄之間不挨著為宜,架桿最上層裝淺只,里面放零散的葡萄。熏制過程中,火候一定要把握好,最開始的5天內(nèi)采用大火,室溫一般為40℃,逼出水分,從第6天開始到第10天改為中火,室溫一般為25℃到30℃,使葡萄緩慢皺縮。10天以后用小火直到熏干,葡萄干的水分保持在30%左右。為了使葡萄受熱均勻,每天要將熏好的葡萄揉下來,未成干的繼續(xù)留在桿上熏制。
熏葡萄的煤糕非常有講究,必須用無煙煤和燒土按2∶1的比例配制。管理熏房的大師傅叫爐頭,小工叫圪斗候。爐頭負(fù)責(zé)掌握火候,承擔(dān)整個熏房的加火、減火、開窗、放風(fēng)等工作,圪斗候做搬煤糕、挑煤渣等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