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皮影藝術(shù)可以追溯到清光緒十六年(1890),當時清徐常年有四、五個皮影戲團體在活動,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目前仍堅持演出活動的皮影藝術(shù)團就剩常豐村一家。
常豐皮影藝術(shù)是集民間美術(shù)、剪紙、戲曲、音樂為一體的綜合藝術(shù),它所展現(xiàn)的人物形象是民間老藝人意念化和夸張化的過程。常豐皮影以牛皮作原料,經(jīng)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fā)汗熨平,綴結(jié)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制作而成。人物制作成功后,由一至三個演員用雙手操控,每只手上有三個竹棍作為控制劇中人物的動作表演,最終將其展現(xiàn)在用白紗布作的屏幕上。皮影人物高度一般是40到50厘米,操作者邊操作人物動作,邊唱邊說,旁邊伴有樂隊伴奏,給觀眾一種皮影能動、能唱、能說的視角效果,別有情趣。一般皮影戲演出都是采用的碗碗腔調(diào),而清徐常豐皮影藝術(shù)團在演出中還融入了祁太秧歌、山西民歌等民間小曲小調(diào),受到了更多觀眾的贊賞和歡迎。皮影戲?qū)Ρ硌莸募妓囈灿泻芨叩囊,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個影人的動作,還要密切配合場上的配樂,兼顧旁白、唱腔。常豐皮影劇團代表性劇目有《粉妝樓》《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西廂記》等。
常豐皮影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對于研究老藝人們?nèi)绾螌⒏鏖T藝術(shù)有效借鑒,又如何有效運作、發(fā)展,特別是雙手的操作和操作者與唱、道白、音樂默契的配合等方面,有著深刻的藝術(shù)研究價值。
信息來源:山西省政府辦公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