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面食,盡在三晉”,這是人們對山西面食的贊譽。剔尖面和莜面栲栳栳是山西眾多傳統(tǒng)面食中的優(yōu)秀代表。
剔尖也稱撥魚兒,“剔”、“撥”指操作技法,“尖”、“魚兒”指面的形狀。剔尖是山西晉中、太原等地人民最愛吃的一種面食。剔尖制作食用方便,并且味美、筋滑、利口,因而廣受民眾喜愛。太原一帶及介休民間稱剔尖為“八(撥)姑(股)”,并有李世民之堂妹八姑在晉中綿山修道時創(chuàng)此面食的傳說。剔尖用白面、豆面、高粱面等都可以制作。由于剔尖具有獨特風味,且制作方法簡便,不僅在國內(nèi)流傳甚廣,而且還傳到海外許多國家及地區(qū)。
莜面栲栳栳,也叫“莜面窩窩”、“推窩窩”,是用莜面精工細作的一種古老而別具風味的傳統(tǒng)面食,在山西主要分布于雁北、忻州、呂梁等山區(qū)。栲栳是用竹篾或柳條編制成的一種上下粗細一致的圓框,形狀象斗,是農(nóng)家專門用來打水或裝東西的一種用具,也叫“笆斗”,“栲栳栳”因與其形似而得名。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中有“交城的大山里,沒有那好菜飯,只有莜面栲栳栳,還有那山藥蛋”,生動地描述出山區(qū)人民的食俗風情。
剔尖面和莜面栲栳栳是山西飲食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標志,已經(jīng)積淀為山西民眾穩(wěn)固的飲食。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