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蘿卜干制作技藝,南通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技藝類項目。
如皋蘿卜干起源于唐朝太和年間如皋定慧寺和尚三勒大師制作的“三勒菜”。三勒大師擅長用白蘿卜雕刻成蓮花、佛手、寶塔、燈籠等,作為法事供品。法事過后,贈送給施主食用,說可以“消災(zāi)降福”,以此招徠香客。因此,燒香禮佛者盈門,以至三勒大師應(yīng)接不暇,不得不將蘿卜切成片,用鹽腌制成蘿卜干兒贈送,起名“三勒菜”。據(jù)《如皋縣志》記載,清嘉慶年間就將如皋蘿卜干列入地方特產(chǎn),設(shè)作坊加工,大量外銷。清末,如城有30多家作坊腌制蘿卜干銷售,并增加系列產(chǎn)品。將蘿卜切成佛手、蘭花形,以醬油浸泡,制成佛手蘿卜、蘭花蘿卜。較大的蘿卜,切成兩半,下鹵缸浸泡,曬干制成蘿卜鲞。小的蘿卜,直接下鹵缸浸泡,再曬干制成蘿卜頭。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