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沙山歌,南通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音樂類項目。
長江鎮(zhèn)在100多年前還是一個長滿蘆葦?shù)纳碁,?921年才由當時的墾殖社筑堤圍墾,人們稱他為永安沙,圍墾不斷擴展,吸引了大江南北各地的農民紛至沓來,他們在這里耕種、捕織創(chuàng)業(yè)生活,他們也從各地帶來了許多方言、風俗習慣,也帶來了各地的民歌、民謠、山歌、小調,他們在共同生活中互教、互學、互唱、切磋改進、交流、加工,逐漸形成了具有長江特色的民歌。永安沙山歌是扎根長江人們心里的一朵奇葩,與生產(chǎn)生活、社會活動緊密相連,是發(fā)自長江人民內心深處的聲音,他具有山歌、民謠、兒歌等特色,生動活潑、悠揚動聽,深得人民喜愛。永安沙山歌,不用樂器伴奏,就憑歌手好嗓調,他們在不同場合、不同地點都隨時唱起,車水有車水號子,打麥有打麥號子,鋤草、耥稻都有山歌,挑擔種類區(qū)別不同,號子也不一樣。尤其在夏夜乘涼時,許多歌手在一起唱山歌哼小調,也有山歌手放聲唱起山歌,有些歌手嗓音很好,一聲傳幾里,旁村的歌手與其附和,有時高興唱到東方發(fā)白。讓人聽而樂之。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