灃峪口老油坊位于長安區(qū)灤鎮(zhèn)街辦轄內的灃峪口村西。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據文物部門對油坊土板墻、地基以及油梁的磨損程度鑒定,認為距今已有120年以上的歷史,是西北地區(qū)現存規(guī)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手工榨油作坊。其榨油方式延續(xù)了明清時期的立式(我國現存古代榨油術多為臥式)榨油方式,以河水為動力,利用杠桿原理工作,從采集原料、磨胚、蒸胚、包坨、壓榨、沉淀成油等共30多道工序,榨出的油質純、色亮、口感好,堪稱民間手工榨油技藝的“活化石”。
清光緒十三年(1887),留日歸來的斗門鎮(zhèn)齊一禮先生,相中了秦嶺北麓鳳凰山腳下的灃河北岸,在這里創(chuàng)建“西北紡紗局”,以紡紗為主、榨油為輔。老油坊據說當時還是洋務運動的產物。齊益禮十分注重技術創(chuàng)新,榨油的步驟和工藝十分嚴格,又以灃河水為動力,利用杠桿原理操作,大大提高了榨油效率。后因榨油利潤遠大于紡紗,改為以榨油為主,紡紗為輔。齊一禮去世后,榨油廠由張倍亮、董振友等繼續(xù)經營。至1959年公私合營,老油坊變更為一個擁有9個人和16000元資金的集體企業(yè),名稱改為灤村人民公社油脂加工廠。改革開放后,老油坊由現在的經營者高讓讓師傅承包,改名為灃峪口老油坊,經營至今。其榨油技藝經四代人薪火相傳,得以傳承。
一、采集原料
1.選料:選擇菜籽時“寧選新不選陳”,以黃土地種植的新菜籽為上乘,榨出的油色亮、質純,口感好。
2.晾曬:晾曬是非常關鍵的工序,以菜籽呈松散片狀為最佳。太濕、太干都不可取,如出現出油狀,就不能再用。
3.去塵、去雜:用扇車(一種過去流傳下來的傳統農具)先除去塵土,再用篩子、簸箕等工具去除雜質(沙、土、材、殼)。
二、磨胚
1.將選好的菜籽倒入石磨的斗牛(石磨有很多種,根據不同的原料用不同的磨,磨菜籽用拐齒石磨),開動石磨(石磨用水輪驅動,也叫水磨),斗中放有竹簽,用來調節(jié)石磨進料的快慢,菜籽要磨成泥狀,越細越好。
2.將磨好的胚進行干濕度鑒別,由有經驗的師傅用手抓胚,成團狀、有膨脹感為合適,既不可太干,也不可太濕。
三、蒸胚
準備一口大鍋,加水至鍋高度三分之一處,將水燒開,順鍋沿將磨好的胚用鐵锨撒到蒸籠上,蓋住縫隙冒上來的蒸氣,哪里冒氣就給那里撒胚,直到將胚均勻放完,到氣上來均勻后,將做好的油草按順序進行覆蓋。在覆蓋的過程中要將油草上的繩子放在鍋沿上,以便于蒸好后取草方便,不至于燙手。從蓋草起用大火蒸40—60分鐘,蒸胚一般一次能蒸360—420斤。
四、包坨
把蒸過的油草理順,嵌入油圈中,將蒸好的菜籽胚裝入其中,用“木拐”(用硬雜木制作成榔頭狀的工具)夯實,用油草將菜籽胚上部包裹嚴實,踩實。
五、榨油用滑車將油梁吊起,將包好的油坨壘好放到出油井里,第一次放入四個坨,將最上和最下兩個坨上的圈拿掉,將剩下的兩個圈放在總高度的平均位置,用四個立柱將其固定,給最上面放置蓋板,蓋板上放置支架(即油梁的支點),逐漸松開滑車,用油梁加壓。使用的過程要“緊包坨,慢使梁”。將壓過的坨取出,粉碎,再進行一次壓榨,經過兩次壓榨基本可將坨內的油壓榨干凈。
六、成油
榨出的油經油坨下的石槽流入油缸內,將油過濾、沉淀15—30天(冬天長,夏天短)后,雜質與油分離,即可出售。
另外,在榨油工序中還有兩個輔助工序亦很重要:一是制作油草。在榨油的過程中,油草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之一。光緒年間使用的是出自秦嶺山區(qū)的龍須草,人民公社初期改用蒲草,后期改用稻草。所選草得高度為100—120公分,不能霉變、腐爛。之后“通草”,即將選好的草曬干去葉,用“豬蹄扣”(一種傳統的捆扎方式,這種方法捆扎會越拉越緊)扎成直徑30公分左右的小捆,將根部削成橢圓狀。然后進行“燙草”,先將草捆根部放入沸水中,再整體放入浸泡1分鐘左右。晾成半干,冷卻后將豬蹄扣再次拉緊,拉力約1噸左右。最后進行沖洗,晾干。二是制作油圈。油圈用竹皮編制而成,為直徑50公分,高度10公分的圈狀,中心部向外凸出。
2009年5月,長安灃峪口老油坊榨油技藝入選西安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9年6月,長安灃峪口老油坊榨油技藝入選陜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