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翻鼓節(jié)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傳統節(jié)日,流傳于丹寨縣南皋鄉(xiāng)全境,興仁鎮(zhèn)的部分村寨以及凱里市舟溪鎮(zhèn)的情郎等地區(qū)。丹寨縣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東鄰雷山縣,南與三都水族自治縣相連,西與都勻市接壤,北抵凱里市,西北與麻江縣隔清水江相望。地處云貴高原南緣的斜坡地帶,屬北亞熱帶性濕溫氣候,溶巖地貌發(fā)育,形成峰巒競秀,溶洞奇特、河谷深切、林木豐茂的景觀。
苗族翻鼓節(jié)分布于南皋鄉(xiāng)清江、償卡、烏皋、烏畢、大寨、竹溜、腳開、仰丫、四方山;興仁鎮(zhèn)龍坡、翻仰、翻杠、巖英、排佐等村寨以及凱里市舟溪鎮(zhèn)的情郎等,因這些地區(qū)婦女穿的裙子、長短適中,故稱為“中短裙苗族”地區(qū),區(qū)域面積為300多平方公里,3萬余人。
苗族信仰萬物有靈,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認為神靈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無論消災除病或求子求財等都祈求神靈與祖先的保佑。因此,13年要舉行一次大型的祭祖活動“吃鼓藏”。據南皋鄉(xiāng)的九門大寨、竹留兩村一些苗族老人用口碑家譜推算,大約在五十代人以前,他們的祖先遷居在今兩村交界地的竹留河與烏鳴河匯流處的東岸,曾在那里“吃”過一次大型的“鼓藏節(jié)”。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以后,因清軍對黔東南少數民族大肆進行燒殺搶擄。實行“開辟苗疆”的計劃,南皋鄉(xiāng)一帶作為軍事要塞,牛羊幾乎被清軍搶光,田土也歸屯軍所有。自此以后,殺牛祭祖的鼓藏節(jié)完全。咸同年間,以馬登科為首的苗民義軍占據八寨縣(現丹寨縣)有13年之久,在苗民義軍頑強抵抗下,迫使清政府不得不改變其策略。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清政府重新收復八寨后,就著手改武力統治為“德治”,對“投撫余苗,酌其人口多寡撥給田土,歸為安插,量加賞恤。此時,社會初步有了安定,生產得到恢復發(fā)展,少數民族生活也有了一些改善,各地苗族村寨又才逐步恢復過鼓藏節(jié)。但當時每個村寨只有幾頭牛,而且多數的所有權仍屬清政府所有,在此情況下,祭祖活動不得不改為新的形式。即每年過一次祭鼓節(jié),不宰殺牛,只殺雞捕魚釀酒煮肉。民國成立以后,八寨縣政府開始把南皋一帶的苗民事務授權給當地苗族頭人管理,這一地區(qū)的苗族經濟文化又進一步改觀。此時,南皋鄉(xiāng)及周邊地區(qū)苗族文化儀式得到恢復,就把原來的一年一度過的祭鼓節(jié)改為每年農歷二月和九月兩次過祭鼓,名為“翻鼓”,過苗族翻鼓節(jié)。
苗族翻鼓節(jié)內容為祭鼓、宴親友、跳踩鼓舞、斗牛、斗鳥、唱情歌等活動,時間三天。第一天清晨,各家蒸糯米飯、殺公雞、煮魚、炒肉,在桌上或簸箕內擺上糯米飯、甜酒、魚、雞、肉等祭品,燒香紙,酹酒掐食祭鼓(即祖宗)。鼓頭家里,把同樣的祭品擺在木鼓前,鼓頭身穿緞長衫,頭戴已抽掉粽粑葉只剩竹篾骨架的斗笠,率參加祭鼓的人站立,鼓頭念祭禱詞,燒香紙酹酒掐食祭木鼓,鼓頭口含酒水噴灑木鼓三次,然后用鼓棒敲鼓數下,儀式結束。接著各家與來客共同飲宴。下午約3時,出鼓,即把木鼓由家中抬到寨腳河沙壩的踩鼓場架起,咚咚達達地敲響起來。此時,踩鼓場上,首先由本寨的姑娘和小伙子們出場,圍成圓圈,隨著鼓點跳起舞來,然后客寨來的青年男女們才參加進來。歡跳到天色黃昏,便收鼓回寨飲宴。第二天中午,踩鼓場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連旁觀的中老年男女、少年兒童也情不自禁參加進去,舞者多時,圍成里外數圈。人們就這樣暢快淋漓地跳舞,日暮方散。第三天,年輕的小伙子、姑娘們在村寨附近成群結隊地“鬧沖”對唱情歌,談情說愛。
據苗族老人用口碑家譜推算,苗族翻鼓節(jié)的主要傳承人有:鳥到、勾鳥到、納勾鳥、蝦納勾、揚蝦納、宜斗揚、舍宜斗、記舍宜、啥記舍、秀啥記、留秀啥、替留秀、宜替留、留宜替、里留宜、田國朝、田井明、田如勝等。
苗族翻鼓節(jié)是古老的民族傳統節(jié)日,無論過去或現在,對苗族歷史社會發(fā)展都有深遠的影響,在區(qū)域內同時居住著漢、苗、水、侗、壯、布依、彝等18個民族,在這些民族之間,生活上相互依賴,物資上互通有無,文化上互相影響,但唯有苗族過苗族翻鼓節(jié)。苗族翻鼓節(jié)內容為當年開春“動土”干農活前舉行的祭祖儀式,節(jié)后,當地禁止吹蘆笙娛樂,連笙管也要用棉花團塞住,以防風吹自鳴,所以節(jié)日又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
苗族翻鼓節(jié)跳的是木鼓,跳木鼓的來源,據流傳在黔東南地區(qū)及丹寨縣內的苗族古歌中記述,人類的始祖曾在“耶島別興”地方造成九庹長,七抱粗的鼓。因鼓又長又大,跳鼓人的衣裙常被勾掛撕破,后來才將鼓鋸短成九截,分給9個人,每人分得一庹多長。分好后,其他人在劃船過河途中漂失了,只有苗族仍然保留。分鼓時,漢人忙去做生意,來遲了,只分得榫頭制成的腰鼓!彼裕F在苗族的木鼓有一庹多長,漢族的腰鼓才有一卡多長。古歌中特別提到:“苗、漢等人共同分鼓,及漢人經商做生意”等,這些傳說使得苗族翻鼓節(jié)重要的具有歷史研究價值。
苗族翻鼓節(jié)由于社會變革,各種新興的節(jié)日活動頻繁舉行,充淡了民族傳統節(jié)日文化,尤其是年青一代接受的是現代文化教育,思想境界,價值觀念,目標追求不同,對民族傳統節(jié)日文化不愿意接受,意識淡化。上世紀八十年代,過節(jié)活動內容豐富,延續(xù)三天時間,現在絕大部分村寨節(jié)日期間只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活動時間縮減為一天,加上外出打工的人多,參加節(jié)日的人少,活躍氣氛不濃。加之現代社會文化的不斷滲透,苗族翻鼓節(jié)已面臨瀕危。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