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嘎鬧”(苗族支系自稱)支系服飾藝術主要流傳在丹寨縣境內(nèi)苗族“嘎鬧”支系七個亞族群。
丹寨縣是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區(qū),苗族占總人口76%,位于云貴高原南緣的斜坡地帶,黔東南州西南面,東接雷山縣;南與三都水族自治縣相連;西與都勻接壤;北抵凱里市;西北與麻江縣隔清水江相望。苗族“嘎鬧”支系人民長期在這一特定的、相對獨立的地理環(huán)境里生活和勞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服飾文化。
丹寨苗族“嘎鬧”支系服飾有七個亞族群,他們自古就有把自己的圖騰物作為飾品圖案來佩戴的習俗。從現(xiàn)在能收到的古老服飾對比,七個亞族群古裝差別微小,最能保持原貌的是“雅灰型”的百鳥衣。隨著時間的延伸,各亞族群的區(qū)別越來越大,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在能體現(xiàn)的刺繡或蠟染技藝上,竭盡其能地表現(xiàn)他們的圖騰物—--鳥紋,把鳥紋發(fā)展得淋漓盡致。正是這種對鳥的極度崇拜,造就了苗族“嘎鬧”支系的服飾藝術形象和藝術魅力,并向外透露了“嘎鬧”支系的族源信息,而“百鳥衣”、“錦雞服”、“蠟染古裝”等則成為對鳥崇拜的集中體現(xiàn),也成為該支系鳥文化藝術的經(jīng)典。
丹寨苗族“嘎鬧”支系服飾文化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根據(jù)苗族《蠟染的傳說》、《苗族古歌》、苗族口頭經(jīng)典“賈”以及苗族《出嫁歌》、《開天辟地歌》等等都記錄或折射了苗族服飾文化的影子。苗族沒有文字,以漢文記錄苗族服飾的有《淮南子?齊俗篇》中“三苗”髻首的記載,描述的是“三苗”時代苗族先民的頭飾風俗。此后,對苗族服飾記載的漢文獻有《后漢書·南蠻傳》、《搜神記》等,秦漢時期被稱為“盤瓠蠻”、“武陵蠻”在今湖南一帶的苗族先民“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制截皆有尾形……裳斑爛”等記述。說明苗族先民的穿著就已講究色彩和紋飾。清代的苗族《出嫁歌》已把苗族衣飾和裝扮描述得十分形象“頭戴銀雀花,身扎紅綢帶”。以清代八寨縣(丹寨縣原名)同知陳浩繪制的《八十二種苗圖并說》為藍本匯集成書的《百苗圖》中多次記述了丹寨地區(qū)的苗族服飾。唐貞觀三年,應州地(黔東南一帶)苗族首領謝元琛入長安向朝廷請封,他身著“百鳥衣”,而他的進貢隊伍著“卉服鳥章”,即蠟染古裝和繡衣“百鳥衣”入朝。中師侍郎顏師古盛贊之為:“卉服鳥章俱集蠻邸,實可圖寫貽于后!碧铺诶钍烂駨闹,命大畫家閻立德等臨畫,名之“王會圖”。苗族服影響了唐以后的服飾,《舊唐書五行志》說:“唐代官營作坊里能織百鳥衣,正看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百鳥之狀,并見裙中”,顯然是受苗族服飾的影響而創(chuàng)作的。
隨著時間的延伸,各亞族群的區(qū)別越來越大,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在能體現(xiàn)的刺繡或蠟染款式上,都盡其可能地呈現(xiàn)圖騰物—鳥紋,把鳥紋發(fā)展得淋漓盡致。正是這種對鳥的極度崇拜,造就了苗族“嘎鬧”支系的服飾藝術形象,并向外透露了“嘎鬧”支系的族源信息。而“百鳥衣”、“錦雞服”、蠟染古裝則成為鳥崇拜集中體現(xiàn)的載體。清朝時期,這一地區(qū)苗族穿著就有亞族群衣飾之分,有八寨型的“團裙”,麻鳥型的“錦雞服”,雅灰苗的“百鳥衣”,排莫型的“蠟染衣”等等。
在長期的生產(chǎn)勞動和生活過程中,苗族人民也對其服飾進行了演變式的改進,由“長裙”改“中裙”,由“中裙”改“短裙”,由“團裙”改為前后“圍腰”,并在腰間束一標志性的刺繡腰圍。由青衣變?yōu)樗{衣,由土布變?yōu)槭胁己兔、晴綸、錫箔線織出的色布。苗族服飾不論如何演變,其×標志性鳥紋不但沒有改變,而且不斷地進行修飾和完美,有的古裝已沒有實用價值,但仍然被他們當作寶貝珍藏。苗族婦女都認為自己有一套老人留下的服裝而感到榮耀,姑娘出嫁也把它們作為傳家寶贈與她們作嫁妝。
苗族“嘎鬧”支系的七個亞族群,所有苗族服飾都由婦女們制作,制作本族群的服飾是每個婦女必須具有的技能,是生活的基本技能,屬于群體性的世代傳承。每一個村寨,每一個年代都有一批技藝精湛的民間藝人,她們在繼承先輩技藝的同時,也根據(jù)時代和她們的思維感受大膽地創(chuàng)造和補充了不少內(nèi)容。技藝在傳承中,有女兒的傳給女兒,無女兒的傳給寨上心靈手巧的下一輩,代代相傳,不斷完美,使得“嘎鬧”苗族服飾藝術達到了種類多、題材廣,具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苗族“嘎鬧”服飾是苗族歷史傳承下的遺物,尤其是服飾式樣和圖案傳承了許多苗族歷史文化的信息。既有“嘎鬧”支系的以鳥紋為主的總支系標識,又有各亞族群和地域的標識。它的式樣、構圖、紋樣、無不體現(xiàn)苗族女性的性格和智慧。每一個紋樣都是千百年來勞動婦女不斷創(chuàng)作、完善的結晶,既有較高的美學特征!案卖[”服飾圖案豐富,工藝精湛,內(nèi)涵豐富,構圖獨特,集實用與美術為一體,尤其對生活的裝飾和美化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苗族“嘎鬧”支系服飾從遠古到今天在不斷的演變,隨著文化的交流,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局限支系內(nèi)保護的意識已逐漸淡化,審美觀已不再宥于支系的約束,而走向開放的美。改革開放后,年輕人的外出,價值觀的改變,女孩子入學后統(tǒng)一穿校服或改穿漢裝,繼承苗裝制作技藝的女孩子越來越少,有的工藝已后繼無人,“嘎鬧”服飾的傳承與發(fā)展受到影響。
信息來源:省非遺中心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