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觀內(nèi)所唱的經(jīng)韻,后來吸收詞調(diào)、曲牌,演變?yōu)樵诿耖g布道時演唱的道歌。在江浙一帶,揚州是道情最流行的城市之一。
揚州道情的伴奏樂器是漁鼓和簡板,主要曲調(diào)是[耍孩兒]。曲目有短篇,也有長篇。長篇如《孫猴子》、《雪擁藍(lán)關(guān)》、《莊子嘆骷髏》之類,《孫猴子》即《西游記》故事。揚州道情藝人曾將《三國志》、《水滸傳》、《珍珠塔》、《麒麟豹》、《白蛇傳》、《青蛇傳》等長篇說部等民間故事,改編成道情說唱,現(xiàn)在都基本失傳。
道情所唱之詞,多為歷代不知名的文人和藝人所撰,但是清代文人也喜歡以道情形式創(chuàng)作。清代道情作家雖多,最重要的只有三家,即鄭板橋、金冬心和徐靈胎。清代三家道情,揚州八怪占了其中兩家。道情不僅僅是一種案頭文學(xué),它必須經(jīng)人傳唱,才算完成。就這一點說,鄭板橋的確是一位最成功的道情作家!栋鍢虻狼椤芬唤(jīng)問世,就得到各方面的贊賞。揚州道情作家還有許多不太知名的。如清初石成金,所作《有福人歌》、《好男兒歌》、《好女娘歌》等都是真正的道情,與《板橋道情》同一格律。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