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北道情是山西民間小戲的一種,流傳于神池、右玉等晉北二十余縣及內蒙古南部、陜西東部、河北西北部地區(qū)。
道情,原系宗教藝術,脫胎于唐代的道觀經韻。最初以說唱道教故事或相關題材為主要內容,是道家用以宣傳其宗教思想的藝術形式。到了北宋,隨著說唱藝術的興起,逐漸活躍在群眾之中,并誕生了“道情”這個名稱。后隨著戲曲藝術的發(fā)展,特別是清代梆子戲的興起,部分道情開始吸收北路梆子的音樂元素,由說唱轉化為戲曲,以曲牌體形式演唱道教故事,宣傳教義。到清末民初,道情戲職業(yè)班社林立,著名藝人輩出。
晉北道情的唱腔曲調,相傳有72大調,若干小調,今存套曲13種96曲,如《大紅袍》、《皂羅袍》等。伴奏樂器文場有笛子、四胡等,武場有漁鼓、簡板、單皮鼓、大鑼等。表演重文輕武,重唱輕做,均為男演員扮戲,建國后始有女演員登臺演出。劇情主要是宗教故事和勸善故事,代表性劇目有《韓湘子出家全圖》、《莊周夢》、《郭巨埋兒》等,還有一些生活小戲和移植劇目如《老少0 》、《八義圖》等。
晉北道情是我國北方道情的縮影,是研究民間宗教音樂和戲劇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